第十二节 受教(第1页)

蔡邕!吕布的瞳孔急剧收缩,自己居然遇上了他!难道主角就是主角?每一次都遇上大人物?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人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可是东汉文坛的领袖,成就在当时能和蔡邕并列的唯有郑玄,甚至在后世看来,郑玄的成就超过了蔡邕,但这时蔡邕的名气比郑玄更响亮,而因为蔡邕上书皇帝贬斥宦官,赞扬刘宠等贤臣,虽然最终被宦官指派人(这人正是阳求,此人是通过宦官的关系爬上来的)陷害而被流放,但这些反而使他的名声达到一时无俩的程度,可以说现在蔡邕是士林的魁首也不为过,这也难怪吕布如此惊讶了。

想了很多,其实也只是瞬间而已。知道了是蔡邕,吕布郑重的行礼道:“小子吕布,拜见蔡先生。”

没想到这一次到是蔡邕吃惊了:“哦?你就是那个九原的吕布?“

“先生何以知道布?”吕布不由暗自奇怪,自己很出名吗?若说自己在附近几个村里很出名那还不错,但就是九原,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更别说更远的地方了,这蔡邕是如何知道自己的?他可没自恋到自己的名声足以传播到九原以外的地方。

“呵呵!你还记得卢植卢子干否?子干正是我的知交,半年前我曾接到他的书信,书信中说若不是有位勇武少年,他可能客死异乡,那人正是贤侄你!”

吕布并没注意到蔡邕对自己的称呼从“英雄”改成了“贤侄”,神经大条的他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区别,想起卢植,他现在仍充满感激,仍记得那赠书之情。吕布心中释然:“卢先生客气了,此事本布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卢先生赠书之情布铭记在心,有岂求他人如此挂怀?”(举手之劳本是韩愈所说,但蔡邕作为一个文学修养高深的人应该不难理解其中意思吧?!)

蔡邕心中对吕布的谦逊很有好感,其实他还没说,卢植信中还曾对吕布有过评价:“此子年少而义侠,果敢而不乏智谋,家贫而不失上进,位卑而不弃自信,将来必非池渊之物。”如蔡邕这般评价人当然不象一般人那般以家世来看人那般浅薄,但心中对卢植评价如此之高还是心有不信。此次蔡邕被流放朔方,本不需经过五原郡,但为了看看那个吕布是否有如此之好,还是专门来到九原,于是这才有刚才的那一幕。

吕布发现刚才那女孩不知为何已经躲在车上,不由问道:“先生,里面的这位小姐是......”

蔡邕好象很满意自己的女儿,也不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