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1964年就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1967年,在那个特殊年代,毛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全国各大城市男女知青们沸腾了…。他们身穿着绿色军装,肩扛着革命的红旗,高唱着革命的歌曲,在敲锣打鼓声中奔赴上山下乡的战场。
那是数以万计知青的革命大军,奔赴到祖国四面八方农村、农场或兵团,在那里他们艰难的度过了十几个春秋岁月。在那里,他们有的结婚成家扎根发芽,有的经过十几年的磨练后返城,参加到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还有的在那里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与世长辞,但是,他们的革命奉献精神已载入历史的史册,他们谱写出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尤其他们的革命精神,可以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热血青年相媲美。经历过那十几年的磨练,他们已经成为坚定的务实主义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全国各条战线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当年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培养出国家的财富—可贵人才。有的担任着厂长、公司董事长,也有肩负着省市部级干部的职责,像十八届政治局常委七个领导核心,就有五个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历史。也就可以说农村是革命的大熔炉,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国家可贵栋梁。
当年的老知青已经六十岁出头,有的已经退休离岗在家,《改革》有二次革命正在向着深水区进发,尤其反腐败斗争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斗争的成败也关系到二次《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我们的新知识青年,能否也能深入到《改革》与《反腐败》的大潮中去?
例如大学生任村官是个很好的课题,有多少实践先例证明是正确的。在大学的课程里包含着《当好村官》的教程,毕业后必须到农村去锻炼三至六年。由国家统筹计划安排,生活补助资金也算是对地方的扶贫救助了,权衡利弊对于我们国家发展现代化还是有好处的,这也是惠民利国的一项资历投资吧。
农村终究是比较薄弱的一个广泛载体,旧风俗观念思想困扰着人们,固步自封的陈旧理念还是大多数,如果不能在束缚中被解救,那将是《改革》与《反腐败》斗争最大的伤害。
农民需要知识如饥似渴,如果大学生来了担任村官,那会像当年红军那样得到广泛的欢迎。红军是为了解放全天下劳苦大众翻身而来的,大学生是为《反腐败》贪官实行《农村改革》而来的,两者都是在解救广大农民,何乐而不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