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券,全称为“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旅游者来到了中国。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货币”,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的问题,人民币与国外货币之间还未等值兑换。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货币交换的矛盾,中国银行在人民币的基础上发行了“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1980年4月1日和1990年4月1日,中国银行相继发行过两套工9种外币兑换券。外汇券由境外人士用外汇兑换取,与人民币等值,在中国境内的限定范围内使用,是我国开放初期外汇管理双轨制的特殊产物,方便短期来华的外国人、外籍人和华侨、港澳台胞在国内指定范围使用。
当时国内紧俏商品供应其缺,而各地旅游商品销售单位如友谊商店、海员俱乐部、外轮供应公司、文物商店、进口商品寄售代销点等处有人们梦寐已求的专项供应商品和进口商品,这些商品不论质量价格上都要优出普通商品甚多,能搞到外汇券是很有脸面的。涉外宾馆等单位的干部职工、服务员向境外人员索要外汇券的事件层出不穷。
杨陆顺不知道袁奇志将带他去什么地方,但看老温一脸兴奋,估计应该是个不错的地方,袁奇志脖子上已经没有了金项链,这让他记起是帮沙沙买的,三件首饰居然花了二千港币,也就是七百元人民币,想想有点心痛,这可是他十个月的工资啊!袁奇志一反常态,活泼得象个小姑娘,在身边唧唧喳喳说着什么,他一句也没听清,总是肉痛这几百元钱。
老温的车停在了一大楼前,杨陆顺眼见这商店气势不凡,居然是“深圳华侨友谊商店”,就有裹足不前的感觉。他虽然是乡下人,却也听说过各大城市的“友谊商店”来头都不小,进出的都是外国朋友港澳同胞,岂是他这小民百姓登堂入室的呢,就是进去了也消费不起啊!想起自己出门仅带了三百元钱,脸上蓦地直发烧。
袁奇志似乎没察觉到他的窘态,拉着他就要进去,临了在门口还替他整理了下仪表,无非是把头发梳理一下,把领带摆正,把西装拉抻,这番举动做得坦然细腻,就象妻子服侍丈夫,杨陆顺也觉得如沐春风。
商店里的装饰设计令杨陆顺赞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是让他目不暇接。柜台后的女售货员都穿着统一的制服,更难得的是都带着热情的微笑。
杨陆顺任袁奇志挽着前行,自己则东张西望四处打量,里面顾客却不很多,三三两两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有操着粤语的港澳同胞,从服饰举止很容易分辨,内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