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文革时期的基层公社机构是很不完善的,基本是革命委员会(革委会)担负起全部的日常工作,也就是党管一切,政府部门形同虚设,公社的干部队伍也就规模很小,一般也就是二、三十名正式脱产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新成立的乡政府要搞政社分开,乡人民政府建立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行使职权,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当前,应着重抓好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发动群众制订乡规民约,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促进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这就需要大量的干部来维持政府部门的正常运作,切实完善各部门的机构,乡政府大量扩充干部队伍。基层领导班子也日益完善,党委设立书记和三名副书记;政府设立乡长和三名副乡长。而且还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当时的干部队伍素质在总体上是不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虽然有部分干部有工农兵大学文凭,但都知道那种文凭是不含文化水平的,顶多也只能叫政治文凭。不少乡镇干部本就是社员抽调进公社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些社员干部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自家的责任田,甚至有的直接就辞掉公社的工作,专心务农,刚开始的政策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是要勤快肯做,会经营副业,农民的收入比当干部的还要多得多。
杨陆顺是贫农家庭出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