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用兵布势 箫音细细催蛊毒(第1页)

绿水不断,青山是岸,野花红豆悬挂点缀于乱石之间。

云雾群山,驱马往前,驿路越趋平坦,路旁是稻田,士庶的语音已非川音而带了些陕韵,是一种川陕杂揉的腔调。

狄黑的亲卫营如同铁流一般汇入汉中,向阳平关驰去。

万山丛里出四川,宁羌州阳平关遥遥在望,预示再向前便是沔水平川,汉水平原,那个种水稻的小平原,那个帆影缓缓,汉水舒展的小平原,那个水似江南,人在秦川,兼有南北风韵的小平原已经坦露在西宁行营的刀口之前。

汉中府,是秦岭巴山包夹之间唯一比较富裕的地方。其实,这里并不算富裕,聊可自给自足而已。

作为秦陇巴蜀荆襄的交通要地,北栈道,南栈道,处处是天险,汉中便是夹在南北栈道之间的中转集散地,市廛比其它山区诸县繁荣。

而东西横贯汉中的汉水,西通于陇西、秦州,东接于兴安州(因国初称金州,神宗皇帝时才改为兴安州,但民间仍习惯称为金州)。

汉水继续东流,出秦岭、巴山,经湖广郧阳府(已为‘横天大王’薛红旗部所割据),抵达南阳。

南阳之地地势开阔,四通八达,自南阳可以纵横四出:或北上三川河谷,或东出中原,或南下两湖。

因而有了汉水的汉中府,才成为秦陇巴蜀荆襄的中枢回旋必争之地。

狄黑为东取四川、汉中筹谋已久,对汉中早就虎视眈眈,而且都督大人雷瑾还占着受命戡乱的大义名份,态势对西北有利。

若不是都督大人视弥勒教为肉中刺,必欲先拔之而后快,此事有关大局,狄黑也不愿轻举妄动,否则早就加以兵锋,直取汉中了。

路通到山顶,桥架着横云,成千上万的工匠民夫,在榛荒险峻中忙着开山辟路,大道通津向前延伸。

通往阳平关的驿道上,盘越深涧,穿越山阴,骡群、黄牛、驴马、大车、独轮车,都在不停输运,无不气喘汗淋,一派战备繁忙的景象,前方在定军山一带,受狄黑节制的步骑兵马与汉中蓝廷瑞部正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常爆发小规模的战斗。

狄黑驻马远观,若有所思——

对于目下汉中、四川的征战,形势已经有了些不太为人注意的变化,狄黑认为是时候将汉中和东川全盘考虑,才能真正解决弥勒香军和汉中流民军的问题。

狄黑曾经对汉中流民军的两大首领蓝廷瑞和鄢本恕有过非常细致深入的研究,认为其中大有文章可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