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章-背景:京城起变(下)(第1页)

现在的陈希烈,并不在他自己的府第,而是在杨国忠的府上。

陈希烈这个人,并不像李林甫和杨国忠没有什么学问,他精于玄学,书无不览。开元年间,他便进入禁中,给当今皇上李隆基讲解《老子》、《周易》等书,累迁至秘书少监,并代张九龄专判集贤院事。当时皇上凡有撰述,必是经他之手,可见皇上对他之宠爱。

但他的性格比较柔弱,李林甫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他会较容易控制,所以欲引他为相,皇上当然赞同。天宝五载四月,左相、渭源伯李适之被罢知政事后,时任门下侍郎的陈希烈即被提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年后,即天宝六载四月,陈希烈又被任命为左相兼兵部尚书。

陈希烈被提为宰相后,当然很是高兴,也非常听从李林甫的话,二人合力做了不少事情。但好景不长,日子渐久,陈希烈越来越觉得不是那回事。

他虽是李林甫一手擢拔起来的,他的左相之位也是由李林甫推荐得来的,这一点他很感激。但李林甫大权独揽,专权太甚,从没有把他当成宰相看待。作为一个堂堂宰相,手中却无权,实在是徒有其名。特别是当李林甫在家中处理政务时,台省为空,陈希烈虽整日守班,但却没有一个人前去向他汇报请示,这种一直坐冷板凳的感觉,让他的心中更不是滋味。

这些年来,陈希烈虽然表面上处处顺从李林甫,但他心里其实很憋火。任何人都有起码的自尊和名誉,更何况一个堂堂宰相。说实话,陈希烈决不甘心别人嘲笑他为无用宰相。在以前,陈希烈畏惧李林甫,唯诺用事,但现在他看到李林甫病魔缠身,连处理政事的精力都没有了,便不再那么可怕。因此,他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此次王鉷出事,他就敢于直接对其开火,他当然知道王鉷是李林甫的心腹,但这个人越来越直接威胁他自己的相位,他决不能坐而待之,否则日后若是连空头宰相都没的作,岂不更惨!

所以他和杨国忠一同严审王鉷一案,做的干净利索,杨国忠还安排了长安县尉贾季邻做了伪证,一举将王鉷置于死地,二人当然很是欣喜。出了宫后,杨国忠请他到府上喝酒,他几乎未加考虑就答应了,长期压在他心里的不平之气终于开始有机会出了,自然精神振奋,也想庆贺一下。

二人摒退了下人,在安排好的酒席前坐下,酒菜很是丰盛,杨国忠频频劝酒,陈希烈也是来者不拒,片刻二人便都有了些酒意。

杨国忠轻轻把玩着手中的精美酒杯,笑道:“陈相公,此次王鉷一案,若不是相公直接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