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崔国辅,李复心中一直像缺了什么一样,觉得很是怅然。和李彭一起回到书房,翻了几页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抬头看李彭,也是眼望着门外,心思根本没有在书本之上。便叹道:“没想到郎中这么快就身受贬谛,朝廷之黑暗可见一斑。”
他说没有想到这么快,那自是知道崔国辅要有此事,但李彭没有听出他的话意,随口接道:“是啊,崔伯父一生清正善良,为人热忱,从来不与人为敌,想不到还是遭了奸臣贼子的毒手。”
李复想了想道:“左右是难有心情看书,不若我们出去走走?”
李彭喜道:“好啊,我心里也十分烦闷,出去散散心也好。”
李复自来到这个朝代,一直就在留守府中,还从未出去过,此时勾起外出游玩的心思,倒颇有些迫不及待,当下就与李彭一起离了书房,一路向外行去。
这时的洛阳城,在李复的脑海中,还只是历史书中的片言只语,和留守府中的这些建筑,并没有太多的直观印象。历史记载中的洛阳城,兴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唐时又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周长五十二里,拥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会。全城东临西涧,地跨洛水南北,是个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城内设三市,比京城长安还要多一市。通远市南沿洛河,北傍漕渠,丰都市通运渠,大同市通通济、通津两渠,都紧邻可以行船的河渠,交通更加便利,市场也更繁华。城内共有一百零三坊,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内正中设十字街。城内街道纵横相交成棋盘式布局。
唐初时,曾废东都之名,到太宗贞观六年称为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改洛阳为东都。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即以神都为周都,并“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中宗复位后,仍改神都为东都。总的来说,唐代洛阳和长安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超过长安,也是其十三朝故都史上的鼎盛时期,有上阳宫、明堂及邙山翠云峰上的上清宫,都是最为辉煌壮观的建筑。唐高祖和唐高宗都常往来于东都、长安之间,称两京为“东西二宅”和“东西两宫”。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在大业元年三月,即动工开凿运河。运河修成后,自洛阳,西到长安,南到杭州,北抵涿郡,东至海,水路运输四通无阻,使洛阳的交通更加方便,经济更加繁荣。正因这样的位置,洛阳设有多处粮仓,如城东北部设有大型官仓含嘉仓,计有窟穴四百余座,每窟穴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