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立门户(中)(第1页)

元结笑道:“正是。”

李彭很是兴奋,似对元结,又似对李复介绍,说道:“元兄《悯荒诗》中有句‘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借隋炀帝亡国的教训以规讽时政,敢于谴责皇…朝廷的穷奢极欲,如此大胆,令人感叹。所以小弟早就想结识元兄,可惜一直无缘得见,想不到今日竟在此处相遇,实在是令小弟欣喜万分。”他本想说谴责皇上,但忽然想到父亲才因此事训斥过他,所以才临时改口。

李复怎会不知元结之人,但不好流露,便含笑点头,以示赞许。元结的《悯荒诗》,是借他所采五篇怨恨隋炀帝的隋人冤歌为题,加以发挥,总结了隋朝因荒娱至极,不知民怨而终于灭亡的教训。指出君王如不知体恤民意,总有一天会被民众推翻,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尖锐的见解,给人一种豪士之风,也怪不得李彭会对他有这么深的印象。

三人互相介绍之后,边吃边聊,元结说起自己身世,他是鲁县商余山人,祖上世居洛阳,后迁至太原,到其父时才迁至鲁县。李彭家是太原人,听他祖上也曾在太原居住,也算半个老乡,更是感觉亲切。

元结家族虽然是北魏昭成皇帝之孙常山王遵之后,其曾祖元仁基从太宗征辽东,颇有功,袭常山公,也算名门之后。但由于其父元延祖一生不愿做官,在元结姨丈勉力劝说之下,四十多岁时才做了个县丞,但没过几天,便又辞官回了家里种地。

元结受其父影响,少年时不思进取功名,只是四处贪玩,不愿读书,结果其父说他:“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就是说“世道多有变故,你可不能像我一样,仅仅安于山林隐居生活。”但直到他十七岁时,因钦佩宗兄元德秀的德行,才折节受学。五年前,也就是天宝六载,他去长安应举过一次制科,但因李林甫担心草野之士斥言其奸恶,玩弄权术,使应举者无一中第,之后李林甫竟还上表庆贺,对皇上说“野无遗贤”。

此次和元结同遭落第之运的,还有杜甫。元结落第后曾归隐商余山,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

说到此处,李彭不由深表同情,小声骂了李林甫几句,才略为解恨。李复则问道:“元兄此来洛阳,所为何事?”

元结道:“我在商余山归隐这几年来,多见民众生活苦难,而朝廷却丝毫不闻不问,深感揪心,去年曾作《系乐府十二首》,以叙民众之苦,但恐只有诗文,难以拯民之于水火,思来想去,便又起了应举之心,若能得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