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立门户(下)(第1页)

想到此处,李复向元结道:“元兄,你为民解疾苦之心,弟深为佩服。但兄欲再试科举,以此入仕,再为百姓做事的办法,由弟看来,却不见得恰当。”

元结哦了一声,望着李复,道:“愿闻其详。除此之外,李兄还有别的更好的路途吗?”

李彭也瞪大了眼睛,想听听李复又有什么至新至明的说法。因为他平日所想,也不外乎读书有成,通过门荫或科举,然后踏上仕途,为国为民作一番事业出来,如今李复说这么做并不见得合适,自然好奇。

李复微微一笑,道:“以兄之才情,五年前制科却落第归隐,为何?”

元结一叹,道:“奸臣当道,遮蔽门路,我奈之于何?”

李复道:“不错,当年是李相弄权,可如今李相依然在位。兄怎能确定,此次他不再弄权?”不等元结说话,李复接着道:“若元兄此次科举得中,能授几品官?”

元结怔住,这种事情,难以估计,一时不好回答,想了想道:“科举之后,还要经吏部铨选,到底何时授官,授何官,实在难料。”

有唐一代,常科科举中第仅仅代表获得了参与选官的资格,但初选与中选得以授官的都不会太多,还要经过一定的选限才能赴集,也就是在冬季集中在京城参加铨选,又叫冬集。一般从头年十月开始到次年三月才结束,叫做选限。颁“选格”,取“选解”,由南曹选勘,合格后“乃上三诠”,视其“身、言、书、判”,长名留放,之后“三注三唱,依格拟官”,注唱完毕,还要经过数道审查,门下省“过官”通过后,才能“授予告身,廷谢圣恩”。其中复杂和麻烦,难以叙知。

即使授了官,一开始多是授予诸县县令、县丞、主薄、判司、州府录事参军等等,都是六品以下,八品、九品居多,之后就要依*各人的能力一级一级,一年一年的慢慢往上爬了。若是一直考评较优,兼得朝间有人举荐,花个几十年的功夫才能升到五品以上的位置。

所以李复此问实在难以回答,但其用意并不在于得到答复,他只是让元结意识到如此作的难度。元结也是想到了这些,但还不明白李复此说的目的,正在思考间,又听得李复道:“即使元兄一切顺利,得授一州县父母,能代天子牧一方百姓,但元兄又能帮助多少人脱离水火之中?其他州县的百姓又怎么办?继续在苦海煎熬吗?”

元结愣了愣道:“这些我倒未仔细想过,但若如此,以我一人之力,恐难造福多少百姓。”

李复又道:“太平年间还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