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绍把黑板做成之后,李复去看了,只是一瞧粉笔的样子,不由暗笑。因为他只说了切成长条,那工匠果然就是切成长条,都是方形的,而不是现代那种圆柱型的,只好又交代了一遍,要以后做成圆柱形。
不过在黑板上一试,还确实好用。众人看李复拿了一个长条状的东西在新作的黑色木板上写字,都觉得十分新奇,那郑绍看了好大一会,才悟道:“原来是写字来用,怪不得要加碳黑,不然处处反光,反倒不好了。”
李复将黑板就挂在冶炼的所在,又要李昭明将众铁匠分成两班,让他们进行竞赛,在黑板上面写上各组进度,看哪一方能够先做出成果,胜者一方加一定数额的奖励。如此一说,众人更是抡拳挽袖,跃跃欲试。
李昭明见了李复这个办法,就自作主张,又让人做了一些黑板,挂在各工坊处,标上各人的工作进度,名列前茅的给予奖励。结果发现这办法很是好用,众人的工作效率一下子高了许多。后来李复去各处工坊察看,见了这个画着表格,各人所做一目了然的黑板,竟然有一种回到现代工厂的误觉。
再说郑绍知道了这黑板的用处,李复看着他又想起活字印刷来。那天问了是哪家印坊之后,李复早安排李昭明去找了那位坊主,准备将印坊接下来,现在基本都已谈定,就只等开工了。
但此时的印刷水平到底到了什么地步,李复还没有见到,心里也没有底。不过此时都是雕版印刷,绝无活字印刷,这是知道的。而活字印刷所用的材料,开始时自然和雕版一样,还是以木头为首选。至于金属类,都不是那么容易做成。比如铜活字,此时的铜都是希罕物,比较贵重,而锡和铅之类,虽然知道历史上早已开采,但还不知道此时具体的开采情况,再说金属类的造价必然高于木头,所以木活字最为适合初步的发展。
李复扯着郑绍在院子里的凉棚中坐定,一人倒了一碗茶水,问起郑绍此时印刷的具体情况。
用了近半个时辰,才明白原来此时的印刷,确实都已经几乎成为雕版印制的天下。雕版印刷所用的版料,一般选适于雕刻的枣木、梨木。方法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来;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在版上,然后轻匀地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成为正字。
此时印制的多是历书、佛经之类,另外就是字书、小学、诗歌集以及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类的杂书,印坊多是寺院和民间私人开设,官府反倒并无刻书,收集的大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