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这些事情也走上了正规,李复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将现代科学知识等教给民众,让他们来改造大唐的事情。当然这样做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撰写成稿,让印坊印成书籍,然后发行天下,但若以自己一人之力,恐怕很难编出完善和适合此时语言的版本,这需要今后联合一些才学上佳的人来做。而且此时一开始就这么做,似乎有些突兀。
想来思去,李复最后决定,先从古人的书中选出一些来,先印制这些,也可以加上一些评论,使世人逐渐接触和熟悉之后,自己也有了名声,再全面印制新学新书,那时人们才会更容易接受。
但是选古人的哪些书,又成了一个问题。李复举目四顾,见屋内有一个小书架,上面有一些书,便走近翻阅。忽然看到其中有几本《史通》,知道这是唐代伟大的史学家刘知几所著,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与刘知几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徐坚盛赞《史通》,说:“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座)右也!”
李复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吗?要使世人接受新学知识,必然要先使他们进行思想的转变。而最好的办法是先利用古人之口,对古代圣人之言提出怀疑,继而有所批评,再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虽然大唐的思想开放程度也许是历史上最高的,但毕竟要一下子转变,恐怕绝非易事。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被统治阶级所采用,成为统治国人思想和文化的工具。隋唐以来,儒家思想还在不断加强其地位。大唐高祖武德二年,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子监,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贞观三年,停以周公为先圣,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次年太宗又诏全国州县官学建置孔庙;贞观十四年,诏诸儒撰《五经正义疏》,令天下传习。玄宗在开元八年,塑孔门四科高弟十人坐像于孔庙,配享先圣,曰十哲。此时儒家思想已经被尊到了较高的位置,时时处处影响着每个人。
自太宗整理儒家典籍,编订了天下无异义的官方教科书――《五经正义》,而后经义无异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封闭和束缚了儒学的灵性,扼杀了儒学进步发展的生机,使儒学重蹈汉代经学的老路,久而久之沦为一种僵化烦琐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终究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质疑与反抗,所以初唐以来,伴随着儒学形式主义的繁荣,文人学士除了将儒学作为通往仕途的敲门砖,参加唐王朝组织的科举考试外,儒学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真诚信仰。他们的真实兴趣之所在,或趋于诗文,以猎取功名,光宗耀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