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撰书的空闲时间,李复给众人讲了建立学院的构想。
听李复讲明这是一个培养学习新著新学的人才所在,也是钻研各种技艺及改进之法,逐步改造,最终推出成果的一个研究所在。也就是说学院不光是讲述他们正在新编的书作,还要涉及到众多实用的技术学习,让来读书之人除去学得新学知识以外,还能各凭兴趣学得一门或者几门技艺,至少多了些谋生的手段。
元结最先赞成,说道:“如此甚好,有更多学子参与进来,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至少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他至今还清楚记得李复说过历代发明与创造失传的原因,对于建立一个有利于研究和传播的地方,觉得确实大有必要。想了想又补充道:“开元时曾有敕:‘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私人讲学已准入官学课堂,而我等*自身力量建立一所私学,亦绝无问题。以前马嘉运、曹宪、王义方等人都曾开课讲学,就是开元年间,卢鸿隐于崧山,也广精舍讲学,从学者五百人众……我们若利用求学的这股力量来逐渐建立研究的根基,循序渐进,不怕不出成绩。”
杜甫赞成的理由是自己一直抱着诗文这一条路走到如今,结果几乎走到绝路,只有在李复这里才刚刚有了用武之地,往昔那穷困潦倒的日子想起就有些寒心,如今李复已将他的家人都接到了长安城中,一切家用再也不愁,与过去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经过这段时间的亲身体会,他确实觉得懂得越多才有越多的生存之术,若日后天下的文人士子,甚至更多的普通百姓,从这个学院之中学到能够自己谋生的技艺,只这一条,便是为民造福之事。况且这些天跟着撰书的时候,他对李复胸中博学实在是佩服不已,仅仅算学之书,就已经超越如今国子监里算学生们学习的《算学十经》不知多少,更别说其它那些从未听闻的学说,跟随这么一位博学之人,那定是能够有出息的。
而李彭的理由最为简单,他以前在家中读书,总是孤单一人,如今若有与众多学子相交的机会,自然是求之不得,况且李复计划要做的事,他绝对是全部听从的。
李复见几人都同意,便立即通知了郑绍,让他在即将印制完成订册的书籍后面,全部附上新学书籍上市的预告和新学院准备开张的说明,这种新颖的广告手法又引得众人叹服,元结赞道:“胜之每做一事,总有惊人之举,每次虽出人意料,但却皆能收到极好功效,实在佩服胜之思虑,乃真正的出奇制胜之法。”
没过多久,赵老四等人果然来到京城,由于他们带了不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