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宽带(第1页)

语文这们科目方行倒是不怎么担心,因为语文最终考究的是一个人的阅历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力,方行认为他在这些方面绝对比那些真正十六七岁的少年要出色,不过他薄弱的环节是,语文需要背诵的地方太多了。()

在大多数学生心里,考试遇到文言文翻译绝对比默写诗词要难得多,诗词默写在老师一次次地强调下早已熟能生巧,可是翻译就不同了,这需要理解力,运气好的碰见课文内的还记得点,要是碰见个陌生的就只有生生地猜了。

而方行对此恰好相反,理解力他自然不在话下,可是他现在对高中诗词的记忆,除了柳咏几人有名的几首,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了,望着手中资料上的诗词填空,真是头都大了。

梁红升的讲课确实很精彩,讲解也十分到位。现在的书本可不像后世的那么人性化,什么注解都标在上面,这也导致后来了许多老师往往都是照本宣读,对于学生的好处也就是从耳朵听进去的会比眼睛看的记忆更深刻一点。

最让方行称道的就是梁红升的教学不是一味地引经据典,死守书本上的内容,他往往会结合最近大大小小的一些新闻,以及生活中遇见的一些事例来说明,这些东西往往会吸引这些上课上到无聊的学生,因此他课堂的活跃度是很高的。

不过这些东西对于后世在网络上见惯了大大小小的浮云的方行自然不是怎么吸引,他倒没有像其他的同学那样纷纷插上一句嘴,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身边的曾逸伟的叫声是最大的,他提出的意见往往和网上的那些挑刺的人不某而合,看来也是接触网络的后果。梁红升绝对不会怪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嘴,只要不是刻意的捣乱他都能接受,他在开学时就说过随时欢迎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梁红升的消息绝对是最灵通的,这也是方行在前世最佩服他的地方,只不过高二的时候他是到新校区任教了。此时的方行默默地背诵着书本上必背的文章,一边在心中恶恶地想到:这梁红升不是闷骚到在家里上网吧,莫在网上也是位优秀的“评论家”。这时的互联网,还没有几年后的那般火热,因为大多学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令无数老师家长抵制这个新生事物,北京的蓝极速事件更是让国家加强了对网吧的打击力度。

不过这时也是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迅速壮起的盛大,成功转型的网易,一统即时通讯的腾迅。这也导致无数人对这块蛋糕的眼红,想要瓜分一口,这时只要听说你是做互联网就有大笔的人带着钞票找上你,这直接导致了后来2005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