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钢铁厂
钢铁业原本是一个巨额投入、长期产出的行业,可是在旺盛需求的拉动下,它竟成了一个可以短线投机的暴利型行业。在长江三角洲一带流传着“五个一”的说法,“1吨钢只需投资1000万元,100万吨的产能只需1年建成,1年就可收回投资”。一时之间在江浙等民间资本雄厚的地区,等待上马的钢铁厂如雨后笋般冒了出来,得到审批和先斩后奏的加起来有上百个之多。
正是看准了国内钢铁业这种大跃进式的成长,前年起经过汪云起居中牵线,中星国际和中长集团在海外寻找铁矿这件事上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并随后在澳大利亚等地颇有斩获。去年星威资源更是趁巴西金融危机之际顺利低价吃进大量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流通股,得到了该公司一个宝贵的董事席位,在国内进口铁矿石最多的两大来源澳大利亚和巴西都站住了脚跟。
但中国钢铁工业是典型的大而不强,这些盲目上马的钢铁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低水平的产能重复建设项目。沿海一带上马的众多钢铁厂,都是低水平的以生产建筑钢材为主,并没有多少新的钢种,许多特种钢材的生产依然严重依赖进口,就连星天动力生产的轿车所需要的汽车钢材,国内大部分钢厂都无法满足生产要求。所以中央对钢铁行业的luàn象心知肚明,对于新加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严加调控,只能给填补国家技术空白的钢铁项目略微开条口子。
杨星当年在说动“十八罗汉”加盟时说过,国家对于钢铁这样的国民基础xìng行业的限制是严厉的,但是控制的越严,也意味着享受的垄断利润越丰厚。一旦敞开条缝,对于民间资本的yòuhuò将是巨大的。
而改革二十年,中国民营某企业的崛起,正是由许多体制外的草根工厂在没有任何行政资源支持下打擦边球,不断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做到的。他们从乡间萌芽,自轻纺和快速消费品等“轻小集加”型行业入手,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现在这股民间资本力量已经发展到了能和国有大企业分庭抗礼的地步,而国家的住宅、汽车和电子通讯等终端需求行业的大发展必然对于上游基础产业如钢铁、有sè金属、电力、煤炭等行业形成了极大需求,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跃迁的必然调整。
随着国企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退出了许多之前被视为禁区的行业,一向嗅觉敏锐的民营企业家无疑意识到了眼前的重大机会,纷纷开始转型,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眼光自然投向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