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入宫
终于到了工作的时间,从日影法中推算出来的中宫位置,在距营帐约五百米左右的东北处,众人拿着勘探用的洛阳铲在地面上开始打起探洞来。
洛阳铲呈剖开的竹筒形,长约二十公分,上面连着比普通锄、铲更长的把子,用铲垂直往下插,筒就会把底下的泥土带出来,由于底下的生土和面上的耕植土颜色是不同的,生土呈黄褐色而耕殖土呈灰黑色,还会带有败木、铁、瓦等东西,故可凭泥土来判断地底下是否有墓穴,当中的顶尖高手更是可凭打探洞的手感,或用鼻子嗅土就知道底下有没有大墓、是哪个朝代的大墓。
六人六把铲,隔开五米排成一条线,向着谷口的西南向一路打探洞,洞也不深,七、八十公分就可完全看出情况,不像在中原地区非得三、四米看不出一点端倪。
由于不需要打得太深,众人推进得极快,一个上午就向前推进了近二百米,至于耗子更是惊人,速度竟然是别人的三倍,怪不得他的绰号会叫耗子。耗子打完又向旁边多打了两个,把宽度拉宽到三十五米,就这样众人不停歇的打洞,直到第十五天后换到了第三个略高隆起的地势上时,耗子终于有了发现:
“大家快过来!”
众人围了过去,只见耗子手中的洛阳铲上带出的泥土呈黄、褐、灰、黑色,正是众人渴望已久的五花土,土中还带有一些木屑!耗子马上吩咐众人以这个洞为中心,把深度加到2米,向旁边的方向一路探过去,然后再左右辐射,把墓室的大致中央位置给定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众人就换了工具,带上镐头、锄、铲、箕筐、绳子……等东西来到昨天定下的位置开始动起工来,耗子把洛阳铲换上了可连接的锣柄,往深处直探墓穴的深度。
墓穴不浅,直到加上第八支连杆时,洛阳铲才怎么样也插不下去了,耗子把铲抽出来放在地上量了一下深度,差不多有十二米。这个深度不算浅,但放在皇陵概念上就的确不算深了,换了别的朝代,就算找到了也绝对没法破开,蒙古世代居住蒙古包,对砖石建筑不甚了解,不然凭这六个土八路是绝对动不了它的。
为了缩短距离和工程量,耗子决定用最常用的方法,打一竖直的盗洞下去,众人马上干起来,换上老鼠衣(可放很多工具的工作服),先挖了一个1.5米的坑,然后缩小到六、七十公分,用短柄的铲和镐头加上钢钎一路向下猛干,挖出的土就用绳子和箕筐吊出来,也不散土,直接倒在洞口(没人真好)。
下面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