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仅仅是李斌,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了分身乏术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了。海德西村渔港码头的建设曰新月异,几乎每天都会有一栋彩钢的厂房搭建起来,如今六七栋厂房加上办公用房,也已经连成了好大的一片区域。
迪尔族泥水匠领头人卡拉夫更是带着他的建筑队昼夜奋战,一栋五百立方的小冷库已经建成了。而现在卡拉夫的建筑队人员也扩招成了二百人左右的一只大队伍,分散在海德西新村和海德西村的几个工地之上,正在按照丁翔柱的要求建设各项基础设施。看着一栋栋的厂房、楼舍从他的手下拔地而起,卡拉夫黑得发亮的面庞上更是油光闪闪。如果按照时髦的一句说法,他算是迪尔人中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每天大把大把的钞票从他的手里哗哗的流过,就算是随便漏下来一点儿都够人垂涎上好长时间的。幸亏这里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否则的话他一定会把李斌当成是上帝供奉起来,最少也得摆到供桌上每天多磕几个头,就这样他每次在外面遇到李斌,也都是一溜小跑的凑过去,要多恭顺有多恭顺,搞得李斌远远地见到他都想要绕道躲开他。这家伙,如果到了晚清的中国,估计李莲英都没得混了。
此时李斌正站在海德西新村中心医院的施工工地上,这家医院是李斌要求按照一级医院的规模建造的,也就是国内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可是这在索马里南部地区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医院了。
陪同李斌一起视察这个工地的自然少不了包工头卡拉夫,他正在一路带着李斌指指点点的汇报着工程进度。而另外的几个陪同人员除了丁翔柱、习芸以外,赫然还有这家医院未来的院长,丁翔柱的女儿丁茜茜。
自从李斌遣返欧加登的俘虏和伤员之后,谢西姆族长虽然憋火,可是也没有拒绝李斌的好意,不仅接受了尚医生和王坚两个人为欧加登的伤员们继续治疗,而且还把尚医生他们两个人当成了上宾一样对待。迪尔人现在惹不起,连迪尔人都敬若上宾的中国人他们自然更是惹不起。与欧加登人有了这一层关系之后,也算是打开了海德西村通往肯尼亚的陆上通道了。
丁茜茜等一众志愿实习医生和若干的技术人员就是通过国内航班直飞肯尼亚,然后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安排了两辆越野吉普车和一辆中巴车,通过欧加登人的领地护送过来的,随同一起过来的还有中国驻吉布提的相关人员为李斌招聘的五名阿拉伯青年教师。只是护送人员没有想到李斌竟然无耻到了这种地步,竟然笑嘻嘻的要求他们把几辆车给留下来,更没有想到的是,护送人员在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