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忠通过走访,了解到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奎心地善良,不仅无私帮助蛇峰的孤寡老人,还承担起两个小外甥的抚养任务,尤其是在大宝和小宝的教育问题上,赵奎更是煞费苦心,决心要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之人,但由于村里学校处在瘫痪状态,让孩子们去复兴镇上学,他一个人又照顾不过来,只好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给两个孩子辅导小学课程。
赵奎沏了一壶茶水,拿出三个精致的玻璃杯,给孟国忠、王城、贾赛花倒好水放在桌上,一股浓郁的茶香迎面扑来,令他们精神一振。
贾赛花把脸上的围巾取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说:“孟书记,小奎子可是咱旮旯窝村有名的富裕户,这茶可是上等的碧螺春,俺去年喝过一次,至今还难忘哩!”
赵奎腼腆地一笑说:“赛华姑,甭提了,俺有俩钱儿那是俺爹娘多年搞运输积攒下来的,不过现在也让俺倒腾的差不多了,俺这几年是干啥啥赔,唉!”
孟国忠看着赵奎沮丧的样子,眉头微微一皱问:“这些年你都干什么了,说来听听。”
赵奎轻叹道:“爹娘去世那年,俺十八岁,不瞒您说,当时真想做一番大事儿,可是了解到市场行情,就俺爹娘留下那俩钱儿,根本不够,有位长辈告诉俺养猪能赚钱,俺就投资了几千块钱垒了个简易猪圈,又花了数万元买了几十头小猪娃,可是没想到的是,等到猪快出栏的时候,一场猪瘟让它们全部送了命,俺算了算,建猪场、买猪娃、买饲料、防疫等等,前后花了十几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赵奎眼睛有些红,他沉默片刻继续说:“养猪失败这件事让俺几个月没有缓过劲儿来。有一天晚上,借着月光俺在蛇峰前散步,看到那里平整的土地上长满杂草,没有种任何农作物,原因俺知道,那些荒废的土地大部分归贾家人所有,他们从这里搬走后,一是因为距离远,二是家里壮劳力都出外打工,三是由于无法灌溉,缺水收成少,所以那些地就搁置了,俺看着怪可惜哩,就同他们商量,一亩地每年八百块钱,让他们承包给俺,他们高兴得很,立刻与俺签了三年合同。”
孟国忠想起刚才来蛇峰时,看到的一大片小麦,心想那些应该就是赵奎承包的土地,遂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承包了多少亩土地?效果如何?”
“俺在复兴镇上班,认识一些搞农业机械的老板,他们告诉俺,不管有多少地,只要机器一响,播种、施肥、收割一条龙,最后装好麻袋送到家,俺啥都不用管,这才心动了,谁知根本不是那回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