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冰释前嫌(第1页)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离别,而是因为误会伤透了彼此的心。

纳兰词中的《画堂春》中这样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原以为付兴仁和吴巧珍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他们可以白头偕老,相拥而眠。但是月老的红线被别人剪短了一截,终究没有将二人拴在一起。

还好,孟国忠及时出现,让二人消除误会,冰释前嫌。

孟国忠接过付兴仁递过来的信,仔细阅读起来。

兴仁哥:您好,这封信是我坐在月亮下面的大柳树下写得,今晚的月亮柔软、冰凉,我望着寂寂的明月,感受着寂寂的心跳声,哀叹着寂寂的人生,还是鼓起勇气对你说声,咱俩分手吧。

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在你走后不久,我心里多了一个他,他高高的个头,宽宽的肩膀,对我百依百顺,我爱他,他爱我,我已把他当作生命的全部,忘了我吧,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权当是做了一个懵懂无知的梦吧。

顺便告诉你,从今后不要来找我,我怕你扰乱我平静的生活。

落款是:巧珍

孟国忠嗓子里发出狮子般的低吼声,他指着付兴仁说:“你……你宁愿相信这一封信,也不相信吴巧珍对你的心吗?”

“我……我.……”

孟国忠冷静下来,重新坐下,他缓缓地把他来到旮旯窝村后,吴巧珍的遭遇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付兴仁一边听一边哭,他明白吴巧珍所受的苦,也感激孟国忠为治好她的病所付出的努力。

“兴仁,这两封信到底是怎么回事?”

付兴仁脸色由愁苦转成愤怒,他愤愤地说:“这一切应该是出自我母亲之手,当年我从旮旯窝村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并请求她和父亲答应这桩婚事,母亲听后坚决不同意,但我已经下定决心,此生非巧珍儿不娶,后来母亲和父亲为了稳住我,答应了我们的婚事,但他们的条件是,我去美国留学两年,等学成归来就迎娶巧珍儿。我在美国每三天给巧珍写一封信,但担心村里交通闭塞,巧珍收不到,就把信寄给母亲请她转寄到村中。谁知,在我留学的第二年,母亲转给我一封信,就是您看到的那封,说让我死心,不要再想巧珍儿了。”

杨绛老先生曾经说过:“我想提醒年轻的朋友们,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和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