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国家创新体系(第1页)

苏建国笑着看向赵城,“赵老师,如您所知,1964年10月,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正式通车,列车运营速度210km/h,宣告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1988年,德国ICEI试验速度达到406.9km/h;1993年12月,日本Star2l试验动车速度达425km/h;1990年5月,法国TGV动车组试验速度达到515.3km/h,创造了世界轮轨系统铁路速度试验记录。这些记录,都是动车的记录,更是我们国家研发的方向。”

赵城安静的等着苏建国说完自己的观点,这一刻开始,赵城感觉苏建国变了,不再是初见时候的毛躁,不再是上学时候的不自信,现在的苏建国有了自己的意识体系,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这便是年龄增长之后的阅历吧?赵城想着。

苏建国指着给赵城看的报告,缓缓说下去,“这些研发方向,说白了,就是技术创新的方向,而这个技术创新包括了自己创新和引进新的技术。而关于技术创新上,有一位学者曾经他根据技术追随者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依赖程度和技术追随者自身的技术发展速度,把追随者对领先者的技术追赶分为路径跟随型、路径跳跃型和路径创造型三个类型。”

【因为是专业数据,参考文献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中国机车车辆业创新战略研究,作者:陈春阳】

苏建国缓缓的说着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位学者研究的研究可信的话,那么这三种类型,是不是不就是我们未来研发的三种选择?”

“如果是的话,那么你会选择怎样的呢?”赵城没想到一个技校毕业的学生,不过教书四年,如今的苏建国已经有了教授才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野。

这样的人,眼界宽阔,心思活络,研究务实,工作踏实,是真正的研发的好苗子。

“如果是路径跟随型,我可以理解为亦步亦趋。这个的模式不是说不好,而是人云亦云,既不可能成为头部吃肉的技术领导者,也不会被行业淘汰,成为创新的失败者。虽然是中庸的最佳方法,却不是研究的最佳法则。如果真要选择这个模式,除非是金标准确定过的,绝对不可更改,或者暂时没有合适的技术和创新的基本法则,这样的技术是可以采取这样的技术创新的。但是……”

苏建国看着赵城,“但是如果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迭代的自我更替,再没有拥有技术原理框架前,我们是可以选择路径跟随型予以搭建我们的知识框架。但是有了原理掌握的能力后,就要选择路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