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建国,我还是不明白,你们是怎么得来今天的成就的,我不懂,也不明白,你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成建军好奇的问道。
“走吧,跟我去站台看看如何?”苏建国笑起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吹嘘也就是吹嘘,但是你亲眼所见,那才是真的不是吗?”
“好。”成建军点着头。
这个时候的成建军开始质疑起自己来,也许唯学历论该休矣,也许他一开始组织团队建设的时候,就走错了方向,不如苏建国的思路正确。
也许就是自己以为在礼贤下士,可是所作所为都是任人唯亲,才导致了黄林乘虚而入吧?
如果这一切就是真的,那么,成建军愿意学习改变,愿意跟工程师学习,来改变自我,改变现状,让设计师团队也成为铁路人的骄傲,也成为铁路技术最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而这个中流砥柱不仅是技术出色,更是做人出色,更能交给下一代人足够的知识,教给下一代人准确的做人准则,保证铁路人的未来走的越来越宽,越来越稳,越来越好。
这是使命感,更是责任感,如果这就是成建军的使命,他愿意竭尽所能。
来到工程师检修火车的站台,引入眼帘的便是三五个工程师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外卖,一边探讨着今天火车检修的东西。
这里距离火车检修的车间有一定的距离,之所以选择这里吃饭,更是因为这里空旷,环境好。
三五个工程师席地而坐,他们的下边铺着报纸,是防止菜肴污染了展台的模样。
成建军仔细的听着,几个工程师诉说着火车的转向轮和转向架的细节问题,这个细节有几个工程师诉说的是细节改变,有几个工程师说的是零件替换,还有几个工程师说的是一次性生命周期和替换周期。
而他们的核心讨论并不是如何检修更快更好,也不是如何检修更能够体现自己的技术水平。
相反的是,他们讨论的是如何最大可能的为铁路部节省资金,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最高安全性能的方法。这里面,他们的重点在于安全性能和舒适性上,将火车乘客的生命安全放到了第一位,将乘坐火车的舒适性放在了第二位。
零危险,高舒适度的话题在他们之间传递,而传递之中的线索就是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为国家省出钱来投入研发,投入自主产权铁路技术的研发。
成建军这一刻心仿佛受到了暴击一样,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就是个井底之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