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做个英雄?”苏建国呐呐自语道。
“是的,以身作则,做个让我引以为傲,引以为榜样的那个英雄。”苏聪握起小拳头说道。
“那……爸爸该如何给你做个榜样呢?”这一瞬间,苏建国又想起年轻时候,十八岁的时候张宇面对自己时候的样子,赵城跟自己说话的样子,父亲跟自己交流的样子。
那个时候,他只知道国家有人才培养的战略,而这个战略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和希望工程制度,为孩子上学而竭尽可能的做出保障。
他只知道读书不易,所以要努力的读书,要加紧读书。
直到后来工作,他才知道国家有人才培育的战略,这个战略有别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而是在职青年和成人科教的重要一支,主要目标是让更多年轻有为的人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肩负起改革开放的重任。
那个时候,他将学习由知识转化为实践,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努力练习手艺,锻炼手法,争取成为一个合格的铁路工程师,努力让每一个经手的工作不出现一丝疏漏和差错。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苏建国逐渐了解到,个人英雄是无法做出让世界为之震惊奇迹的,那属于中国的奇迹。这个时候,苏建国开始根据赵城的引导,逐步尝试传帮带的教育模式,尝试团队建设。
因为苏建国越来越明白2005年高考考题“双赢”的概念,双赢乃至多赢、共赢的要求就是让一件事经由多人的手如同经由一人手,这些人同心协力,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将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成为愚公移山那般排山倒海的力量。
当拥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排山倒海的力量,中国奇迹成为世界震撼的奇迹。
也因为是这样一个个想要努力,不求个人得失,只为国家荣誉的团队,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属于中国独家的,专属于中国的发明专利。
接近不惑之年,苏建国越发理解赵城当年看自己的心态。
真的是希望下一代人更努力,更杰出,能够用于承担责任,用于担当历史使命,为中国复兴而奋斗。
而想让下一代人能成为合格的人才,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就要有培养种子、培育树苗、呵护小树、盼成擎天巨树的心态。
一代人不行,两代人,两代人不行,三代人;
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的时间;
始终向着一个目标:那就是百年复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