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戏入人心(第1页)

现在网络发达了,罗灏特意的查询了有关渔鼓艺术,了解到,渔鼓艺术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是当时的道士们在传道或募化时,一边敲打渔鼓和竹板伴奏一边述说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表演形式。随后是演化成为“打渔鼓,唱道歌”,便开始流传为渔鼓艺术最初的“渔鼓道情”。

在唐代,便有了《九真》、《承天》《踏踏歌》等著名的渔鼓道情。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逐渐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成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

到了元代,渔鼓艺术广泛流传。明清时期,渔鼓艺术已经形成了完美的唱腔。著名爱国思想家王船山作的《愚古词》(即渔鼓词)二十七首:“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是逍遥自在”(《船山遗书》第六十四册)之句。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渔鼓艺术流传各地,经过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融合,变得形式多样。不少地方,已经把渔鼓艺术和其他的乐器融合在一起进行伴奏。

而罗灏的邻居叔外公演唱的渔鼓艺术,却还是保持着最早的伴奏方式。就是用一只渔鼓和两块竹板进行伴奏。

那伴奏的渔鼓,选一根六十五厘米到一百厘米的竹竿,掏空内心,最初的做法,是用鱼皮蒙住一端,再用牛筋捆扎好制作的一种伴奏的乐器。后来觉得鱼皮的音频不高,经过改良,用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等制作而成。

再配上两块竹板,敲打着伴奏。这样伴奏形式虽然单一,但是节奏却不失丰富明亮。

据罗灏查阅,邻居叔外公的这种渔鼓艺术是属于苍南渔鼓。而他演唱的唱腔,却按照戏剧曲调风格来进行演唱。现代丰富多彩,情感生动,听起来也让人心情愉悦。不像苍南唱腔那样,他感觉听起来,那唱腔有一种凄凉沧桑的感觉,听了使情绪低落。

这也许是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效果。不过,那拍打的节奏,却是一样的,就是唱腔的不同,各地的风格各异。

现在,随着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渔鼓艺术渐渐的被人们冷落和遗忘。成为了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项目了,传承的人也是很少了,而那些有传承人的渔鼓艺术,都是得到了报国家的保护的。由此,也就导致不少渔鼓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其传承人申报保护时,没有申报成功,就导致无法找到传承人时,渐渐的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