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体验劳动叹时艰(三)(第1页)

在呼维民去学校复习的第一个星期天,秦勤去看他,给他带去那只漂亮的电石灯,那漂亮的造型当时就把他的同学们全部给镇住了,他们公认,全班乃至全厂都找不出这么漂亮的电石灯。秦勤用了一只航炮弹壳做反应腔,用了一根紫铜管做导气管,而灯头则用一只762毫米的枪弹头掏空制成,更绝的是,灯座上还刻了两行工工整整的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在铣床上用铣刀浅浅地铣出来的,炮弹壳本来就薄,外形又带锥度,不知她费了多大劲儿才把这些字刻在上面。此后,那只灯一直伴着呼维民进了大学,参加了工作,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后来停电现象少了,就放在家里当作工艺品摆着。

呼维民对秦勤说:“那只电石灯,现在我还留着。那才是真正的铁上绣花啊,有这样手艺的人,现在不多了。”

秦勤说:“现在,也用不着那样费劲,在数据机床上编一个程序,就自动加工出来了,比手工操作的精度还要高。”

呼维民说:“但是现在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加工,还都是手工操作。”

秦勤把话题岔开,说,你还记得齐北梁他们小时候玩的吗,从厂里偷了电石出去,在小沟渠的边用湿泥糊上,外面扎个孔,拿火柴点着之后,就有长长的火舌喷出来。然后再用一团泥使劲甩上去把火扑灭。

呼维民在厂里上班的时候,齐北梁和秦勤,都是东山厂子弟中学的学生,经常玩一些工厂子弟才会玩的游戏,例如用自行车链条制作发火枪,用铁丝制作弹弓枪,用来发射纸团制成的子弹,分成两派在校园内外追着打。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两人说话间,机床进刀完毕,呼维民把工件倒了个面,又加工另一个内孔。赵德柱在一边陪着,其实主要操作还是由秦勤来干,呼维民充当了打下手、徒弟的角色,他自己也知道,这么重要的工件,秦勤是断不肯放心交到他手里干的,让他给弄砸了损失就大了。所以他自觉甘当配角,这样也好,他还可以忙里偷闲和赵德柱聊天,谈谈职工收入、社保、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情况。

赵德柱说:“现在在岗的职工工资还能保证,各项社会保险也能按时交齐,虽说不多,总算在最低工资线以上。但是厂里还有近千名下岗职工,前些年‘出中心’以后,现在没有岗位,由于市里政策不配套,领不到失业保险,只能拿最低生活保障。有办法的在外面打打零工,没办法的只能在家里歇着。现在,给他们找个出路,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呼主席您不知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