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的星期三,按照北梁市工会主席信访接待制度,轮到呼维民接待职工来访,他一大早就到了工会的信访接待室。
信访接待室主任鲁立刚迎上去说:“呼主席早。”
呼维民说:“大家辛苦了,今天来访职工多不多?”
鲁立刚说:“呼主席,接访的牌子早就在电子屏幕上挂出去了,今天来了好几拨人,接待厅都快坐不下了。说实在话,我干了这么多年,很少见过这样的场景,过去职工上访很少来找咱们工会,都是直接去了市委市政府。不知为什么,自打您来以后,我们比过去忙多了,找工会的职工越来越多,经常是信访室三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昨天稍不留神,没看住,这伙职工把咱们工会的大门堵了。后来对他们说,昨天是无会日,工会干部都下基层办公去了,今天是主席接待日,这才散去。”
呼维民说:“这是件好事,应该对你们提出表扬。在我看来,衡量信访工作的好坏,就看上访群众的多少。职工到我们这里来上访,而没有去市委市政府,说明你们的工作做得好,给党政分了忧。职工为什么要找到我们工会门上?第一说明对我们抱有希望,第二觉得我们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什么过去很少甚至不找我们工会?不是职工觉悟高,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而是觉得找了没用,我们帮不了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工会门上,是觉得我们工会能够给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了。如果工会的信访室门口冷冷清清,就像是饭店门前冷落一样,说明我们的‘生意’出了问题。”
呼维民拿出一幅卷轴对鲁立刚说:“我送你们一件礼物,经济新报的记者站站长、著名书法家郭戈先生的作品,专门写信访工作的。你拿去挂墙上。”
鲁立刚打开一看,是一幅仿毛体书法:“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适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呼维民说,这是1951年5月16日,毛主席在中办秘书室《关于处理群众来信的报告》上的一段批示。
呼维民说:“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更加注意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
鲁立刚说:“既然都说重要,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重要了几分。职工上访的越来越多,这么下去,我们现在的三个人根本不够用了,呼主席您得给我们增加人手才行。”
呼维民说:“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