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大漠壮歌无须全(八)精神的力量(上)
张静认为,这一场关于理想的大课,是很成功的。虽然涉及的层面很低,但是,这是基础,而打好基础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如果你一上来就满嘴跑火车,“噼里啪啦”地大说特说什么信仰之类的空话,没有几个劳累了那么多天的职工能够真正地听进去。
在那种环境下,那是蠢人才会做的事情。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一面墙倒塌了,那就重新收拾那堵废墟,重新打地基,重新垒砌出来吧。
张静认为,自己正在进行的道dao德和理想教育,就是一个起始,一个不得不这样做的开端。
一个层面的甚至是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是基于好几个方面才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
所以,张静认为,道德这东西是有层次的,道德同样也有着一个结构问题。具体说,道德层次和道德结构这两个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是周延的。
张静在京都某部门做副研究员的时候,他就认为,“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个说法,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任何个体和集体以及集团都没有资格和能力改变这个事实。
他认为,传统的民族的充满动力让整个社会不停运转着朝着正确的方向滚动的历史车轮,其实说到底还是道德这个东西在起着初始的动能作用。
理想、信念、信仰以及附着在这些词汇上面的威望、威信、辛劳、成就等等东西如果没有了道德这个基础的东西,根本就不会久远地存在下去。
即便是能够存在下去,也是一种谬误甚至是耻辱。
哪怕是历朝历代得位不正,或者是造反从而得到最高权力的皇帝,也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小朝廷合法化。
比如朱元璋,他捏着鼻子也要承认元yuan蒙的帝di国是属于华夏传承的一部分,是不可更改和动摇的华夏历史的一部分。
不然,他的皇位就没有了合法性。
可以肯定地说,朱元璋的理想成功了。尽管他没有信仰,但是他有信念。
更可怕的是他的理想在当初是非常符合处在水深火热中老百姓的理想的。
他利用了老百姓想要活下去的理想,利用了老百姓要活得好一些的理想。
有了理想,其实就有了道德上的优势。占据在道德的高度,利用道德的合理性,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奇迹,一个和刘邦相比相差无几的无赖居然成了皇帝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