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全国上下实行“下岗再就业”。付涛上船后不久,他所在的远洋公司东施效颦,也开始大搞减员增效。可是,一条船只有30几名船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减掉谁都不合适。
毕竟,远洋是一种特殊行业,它不同于陆上企业。陆上的工人下岗了,可以再就业。而船员的舞台在海上,一旦下岗,就等于和大海脱离联系,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况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世贸组织,进出口贸易急剧攀升,大大小小的航运企业都在盲目增资扩股,加大运力。船多了,人相对少了,远洋人才青黄不接,供不应求。在这个时候让船员下岗,无疑有悖于减员增效的初衷。
总裁,顾名思义,“总”是“裁”员。裁员,是大势所趋,雷打不动。这既是响应政府的号召,也是“总裁”的头衔赋予总裁的神圣使命。裁是一定要裁。但是,怎样裁?裁掉哪些人?被裁的人会不会因此而滋生事端?裁员后船舶安全有无保障?会不会顾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对于裁员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难题,总裁心里“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当然,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公司总裁不可能指名道姓地说让谁谁谁下岗,而是选择“踢皮球”的方式,将难题一脚踢到船上来。船员部总经理根据总裁的旨意迅速草拟一份电文,将其发往公司属下的每条船,要求各轮船长立即召开裁员大会,讨论商榷裁员一事,并且美其名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既是发扬民主,自然可以畅所欲言,言者无罪。于是乎,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在“海上幽灵号”上悄悄拉开帷幕。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次船员换班后,船长都要组织全体船员召开一次见面会。这次,正好碰上公司要求召开裁员大会,船长决定化繁为简,将两次会议合二为一,一举两得。
会上,船员们唇枪舌剑,誓死悍卫自身利益。谁也没有直接说谁该裁,只是变着法子说自己不该裁。说自己不该裁的人,当然得拿出确凿的理由,让事实来说话。
每次开会,都是由船长率先发言。船长照例来一段开场白:“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公司决定在远洋船上进行一次大裁员。当然,裁员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效,增效的目的当然是促进社会发展。所以说嘛,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绝对不可能被淘汰的。今天的这个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既可以主观地介绍自己,也可以客观地赞扬别人。最后,我们会将结果上报公司。至于谁该裁谁不该裁,我看还是由公司来决定比较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