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过十二宫原为天文术语,用以标明太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每年会合十二次的位置。命理学把十二宫与五行搭配,演绎出五行寄生十二宫,并把人生经历的主要内容及关涉命运的主要因素分成十二个项目,分别赋予十二个部位,以此来测断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命运前途。 五行寄生十二宫是指: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那么五行寄生十二宫是如何产生的呢?
五行寄生十二宫是华夏文明对自然认识的最早的验证程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有系统记录的最早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理论是在《淮南子·天文训》里,书中所载五行地支关系对照有记录如下:
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
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
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
金生于巳,牡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
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这是最早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理论,这里已经把五行天干在地支中的生存状态作了简单的描述,这是早期有记录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的论述,之后通过汉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术数理论成果。
《五行大义》序跋云:“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古贤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现象的认识,并且完善的进行了解读。
《五行大义·论生死所》引文中记载:
1、根据考古文献,五行寄生十二宫最早的源头是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的时期:战国秦昭王38 年(公元前267年)。
《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提到《日书》乙种第七类为《五行书》,原文如下:
木生亥,牡卯者未。
火生寅,牡午者戌。
金生巳,牡酉者丑。
水生申,牡子者长。
这是关于五行与地支关系的一段重要材料。现将此文与《淮南子·天文训》所载五行地支关系对照:
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
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
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
金生于巳,牡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