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八章发蒙养正之少年康平
“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惊蛰节气了,位于华北的黄河流域仍然一片枯黄,贫瘠的盐碱地上发着一片一片的白光,那是土壤里晕开的一圈一圈的盐碱。
这样的土质,水井里打上来的水含氟量比正常高很多倍,所以,当地的人有很多牙齿会发黄,不是一般黄色,是一种很难看的黄褐色,而且不是少数几个牙齿,是满口大黄牙。
在这样的土壤里,只有茅草可以生存得很好。茅草在春天发芽,夏天抽出长长的叶子,最高能长到一人多高。一般人没看见过茅草开花。因为,在饥饿的春天,人们早就把这些花拔起来吃进肚里了。所以,茅草好像是没有花的。
茅草虽然朴实无华,却有着最勇敢的自我牺牲精神。在一百多年前那个最饥饿的春天,最青黄不接的时节,一丛丛的茅草勇敢地从地下钻出,自带着救命的花朵,在春寒料峭里为大地添上了第一丝绿意,仿佛知道人们当时是多么盼望它似的。它们将花朵裹在嫩叶里面,早早地钻出地面,送上救命的花朵。
茅草的花不漂亮,像棉絮,味道是绵软甘甜的,剥开包裹它的绿色外衣,这甜甜的棉絮在阳光下反着柔白绵软的光,比毛笔的茸毛还要细腻。送进嘴里,爽滑脆嫩中有一丝甜味。当空空如也的胃在一遍遍地消化胃酸的时候,这些棉絮就可以让你的胃因为有东西填充而舒坦很多。
偶尔有一两根幸运的茅草,躲过了春天的劫难,那它就会在十几天后冒出毛茸茸的白色绒条,是一个大约有一匝长的穗子。
茅草经过接近一年的生长,它还给人们储备不易发现的食物,埋在地下的茅根,白色的,很脆很甜,挖出来,放在嘴里咀嚼,甜甜的汁水就顺着舌头流进肚子里,有了糖分的补充,给饥饿的孩子们带来劳动后的安慰和惊喜。
河滩上,沟渠的斜坡上,经常会有人默默地挖着茅根,这里有萧家的三个孩子。
哥哥银发带着两个妹妹雪花和雨点儿。
“康平可以留在家里和娘在一块儿,还可以在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咱们几个出来挖草根,挖野菜,连小妹妹也要出来干活,他就不用干活!”雪花挥起手里铲子,用力地在地上胡乱砍着。
大哥银发一贯地只看不说,这时候见妹妹这么气愤,也只得替娘辩解一句,“嗯,他在跟着高先生读书,娘说,康平脑子好用,是个读书的料子!”。
"什么读书的料子?哥,难道我们就不是读书的料子?娘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