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节 内部危机(第1页)

永禄十三年七月二十(公元1570年),摄津国石山本愿寺,红旗招展、人潮涌动,经历了数年战乱之祸的石山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气和祥和,不过,为此付出的代价沉重得令人不愿去回想。

蜿蜒的山路上,被血污浸染的石制长道被洗刷得光洁如新,各种战争带来的硝烟和创伤都消失无踪,至于曾经这里堆满了的尸体,则早已被抬走掩埋了。残破不堪的山门和一把火烧成白地的寺内外环建筑也都重新修葺,焕然一新,沉寂已久的修业殿中,也再次回荡起悠悠的梵唱之声。

本愿寺家投降了……

这个结果,应该来说,尽管很意外,但实际上也并没有太过出乎人们的预料。终究显如是不敢拿整个日本佛宗的生死存亡来和信长豪赌的,他们可以忍受放弃世俗权力的羞辱,但无法承受褪去宗教光环的失败。他们本质上还是一群僧人,即便世俗权力的**让他们堕落和迷失,但当佛祖在人间的光辉面临被亵渎的时候,他们还是做出了毫无疑问的抉择。

和织田家的对抗,自从毛利家的外援断绝之后,其实就已经殊无悬念了。他们的最后一丝坚持和侥幸也在伊藤军团轻易攻破东门之后,荡然无存。不过,他们还需要等待最后的体面,他们不可能像一群普通的暴民那样,失败之后,像一条狗一样,趴在信长的面前,摇尾乞怜,然后苟延残喘。

所以,当丹羽长秀谈判一行代表来到本愿寺,出示信长的亲笔书信、幕府的盖戳、朝廷以及天皇御笔的宣告敕书之后,显如只是微微一叹,便下令降伏了。而就在这个命令传到外面的一瞬间,整个本愿寺沸腾了,无数人笑、无数人哭,笑的人笑的是死里逃生的喜悦,哭的人是哭逝去者的悲哀。总之,一切都结束了,信长的英明决策,避免了一场没有胜者的搏杀,当然,这个决定的政治意义更是非同小可,因为,从本愿寺降伏那一刻起,织田家摇身一变,从被整个日本唾骂的佛敌变成了佛祖身前的神圣护手机访问:wà| p.①| ⑹| k| [X]S.com卫。甚至可以说,从这一刻起,虽然织田家还没有成为天下人,但是,它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渗透到日本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有佛徒的角落。

七月二十日,本愿寺家和织田家代表,于石山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仪式,本愿寺显如率领两位继承人、四大坊官、六院院首,以及数十名僧官,在大雄宝殿的正殿,向丹羽长秀一行递交了降伏书,同时正式对外宣布自己的退隐和自我放逐,前往纪伊国鹭森,而继任佛宗则交给了**格沉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