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启恒说完后,谢丛宣就放下了筷子,他喝了一口水,然后对郑启恒说道:“当时是以黄老之术作为治国理念的,最主要的就是与民休息,所以就有了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但汉武帝想要实行削藩,并且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用到儒家思想,只有政令统一,才能用整个汉朝的力量来打击强大的匈奴,而汉匈之间的战争则持续了近三百年!我想即便汉武帝没有选择儒家,那么后来的某一位皇帝也总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汉武帝也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来应对很多的问题,我认为他没有别的选择,毕竟汉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想要做到政令统一,就需要由分封制过渡到郡县制,打击匈奴也是汉武帝一直都想做的事情,不是选择和亲,而是直接面对强大的匈奴。”
“是这样,所以后来的王朝统治者都选择了儒家思想,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外儒内法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治理模式。”
“你刚才提到宫廷权谋,我认为这是王朝时期必然会有的现象,一切都是为了争夺最高的统治权,也可以说是对于江山的拥有权,位置只有那么一个,而想要得到的人却很多,怎么可能会不争不斗呢?皇权单一的属性就决定了这一局面的产生,几乎是不可更改的。”谢丛宣又提起了刚才郑启恒说到的话题,只是郑启恒并没有展开来探讨,但谢丛宣却想说一些关于他自己的看法。
“在数千年的权谋之斗中,古人几乎是将所有的可能都上演了一遍,我认为古人已经做到极致了,也将自身的智慧发挥到了极限!有时候我都感慨古人的某些智慧是我不可想象的,当看到史书中相关的描述时,我都是极为佩服的,而且我猜不透这古人是如何想到的!”
“对,就是这样,我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当看到相关的情形时,我也是感到非常的佩服啊!原来早有古人做过了相同的事情,只是我并不知道而已!而且对于相似的事情,不同朝代的人在具体的做法上也会出现不同,但不同的方式背后却是由同一种思维来作为支撑的,我并不认为这是属于人性的问题,而且都归类于人性也是不合理的。应该理解为是诸多的因素共同造成了一个结果。”谢丛宣尽情地表达着他的观点。
此时的郑启恒差不多也吃完了,他对谢丛宣说道:“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的某些想法,属于对于历史的一些思考,其实在看史书时,我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也会做出属于我自己的理解,而且还会出现某些理解上的偏差,或者说是一定的错误,但可能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不知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