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1页)

响枪的南岗下坎就是谢万春和谢大嫂居住的地方。自一九三二年松花江发大水以后,谢万春和无数难民都在这里盖了难民房。这里不但地势平坦,背后还有一道高高的土崖,像一堵天然的挡风墙一样,使这块地方有了可靠的屏障。更可贵的是这里正处在道里、道外、南岗三个重要区域的交界处,离火车站也特别近,简直是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这一点最受难民们欢迎,因为他们里边没有固定职业的卖小工的、打零杂的和小商小贩特别多,他们的特点就是要在哈尔滨各处游动,哪里赚钱就到哪里去,因此便都看中了这块宝地。第一座小房一起来,紧接着就起来一大片,那快速的程度真像雨后的春笋,伏天的蘑菇一样,转眼之间就把那片地方挤得满满登登。站在土崖顶上的马路边上往下一看,真是密集的程度像蜂房,狭窄的程度像鸽笼,而杂乱和贫困的程度大概可以和世界上所有的贫民窟相比较。那用各色各样破烂材料做成的房顶,那压满房顶上的各种形状的砖头瓦块,那堆满各个角落的破瓶烂罐,那扭歪变形的小院和门窗,那扯满小院的五颜六色的破布和麻袋片,那每个小院后面的茅厕和尿池,那满天飞舞追逐着的绿头苍蝇,再加上那些破衣烂衫,衣不遮体的男女老少,构成了一幅人间地狱的悲惨生活画图,而这画图恰恰镶嵌在号称国际城市的哈尔滨市市中心里,就更显得特异和突出。尤其当日本侵略者决定要把哈尔滨变成王道乐土的“橱窗”,假繁荣的标本,给外国人看的样子以后,就更嫌这块地方有碍观瞻,不堪人目。于是就想方设法要把这成千上万的难民赶走。难民们在以谢万春为首的几名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形成了一股抵抗力量,任凭敌人用软招子哄,硬招子撵,人们就是不动,而且越来越抱团,越来越心齐,大有誓死不移,对抗到底的架势。日寇和汉奸们一怒之下扔出了撒手锏:调动军警,统一行动,强行执房,抗拒者可以打、抓、关押。于是他们调集了日本宪兵、伪军和警察大队的大批人马,还将新从日本运来的修建大和旅馆的新式推土机、挖掘机调来,又配上日本军队的装甲车,于今天上午十时把这攻击目标——南岗下坎贫民窟团团围住,并且下了最后通碟:午后一点以前所有居民全部迁出,时间一过,立即行动,届时如有不迁者,无论人畜什物,将和那些破屋乱瓦同归于尽。1 6 K小说网.手机站wap.16k.cn

“通牒”用各种形式向居民们传达了。但是却没有一户人家从这包围圈里搬出去。他们早已横下一条心,死活守住这块“阵地”,他们要用这千万人的肉体,筑成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