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北上途中(第1页)

保定与北京两大战役二十多万清军的被歼,又特别是北京城的被占领,震动了整个中华大地,谁都知道满清王朝的大厦将倾,老百姓的心态在起变化,而各种势力的心态也在起变化,一朝天子一朝臣,谁当皇帝,老百姓都还是老百姓,只要能图个安稳便足矣!而各种势力则需审时度势了,他们得为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一定要站对队!

当满清京城——北京城被人民军十天不到占领后,全国的形势已相当明朗,中华大地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就连不懂中国国事的西洋人都知道,人民军将以不可逆转的势态取而代之成为远东大陆的新主人。见此形势,各种势力纷纷见风使舵,主动与人民军或人民根据地政府联系,表示归顺意愿,如各地小股的农民起义军,及一些人民军势力尚未到达的州府省份都纷纷派出使者、代表与人民军接洽,这为人民军及政务院对全国的解放与接受减少了不少的麻烦,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但也还有几个大的势力如新疆、西藏、蒙古、长江两岸湘军淮军、山东捻军、东南太平天国等要么还在观望中,要么正在蓄集力量,要么正与人民军血战。当然,最大一股势力退往东北的满清残余势力与人民军是死敌自不用说了。面对满清的失势与人民军的得势,嫉妒红了某些势力的眼,也使某些势力惶恐不安,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起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在满清京津地区危急之时,满清朝廷曾下旨令全各国各地的部队回京勤王,西北新疆省的边境军地处遥远,是指望不上的了,而东北与俄交界处的由奕山统领的边防军因为北俄人的存在,而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实际掌权的清廷总理事务衙门大臣奕诉恭亲王也未打算动用这一支满族最后的王牌来保卫京城,这支边防军将是将来满清无奈退守东北,唯一可依赖的武装力量,是他们今后发家的最后本钱。

满清朝廷下旨各师回京勤王,实际上最渴望的还是山东胜保部的清军与长江两岸的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能挥师北上救援。然而,作为满清贵族,又是奕诉亲王亲信的兵部尚书胜保虽然千方百计想回师救援,可他们后有山东的捻军拖其后腿,前有杨诚志的人民军第十军阻于山东与河北交界之处,哪能遂其“精忠报国”之愿?

而长江两岸的曾国藩与李鸿章同样面临着与胜保一样的情况,他们背面正与太平军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展开激战,正面又有许奂的人民军第四集团军两个军阻于河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再则,他们“精忠报国”之心远逊旗人胜保大人,他们并未尽全力北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