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计算机发展(第1页)

数字电子计算机

1.电子管计算机

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有线电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对电子管计算机进行研制。1959年12月,研制出上海地区第一台103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参加研制任务的主要有何育辽、虞浦帆、杜业祥、陈经东等人。103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改进后速度达到每秒1500~10000次。103型计算机的研制,培养了一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1960年,在103型计算机成功研制的基础上,又组织了以何育辽为组长(后为虞浦帆)的技术设计组,开始研制国内运算速度最高的每秒运算5万次的J—501型电子管计算机。该机于1964年10月研制成功,由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主持通过国家级鉴定。该机在原子能、天文、气象等方面解决了许多重要的计算课题,特别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等国防项目发挥了作用。

2.晶体管计算机

X—2型晶体管计算机1963年10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计算机规划会议,决定研制X—1、2、3型晶体管计算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了X—2型通用数字计算机的研制任务,由筹建中的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接产,并于1965年参加研制工作。

X—2型计算机字长42位、运算速度每秒2.5万次,内存容量8192字(可扩充至16384字)。该机从1964年6月开始试制,1965年5月研制成功,随后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至1970年,共生产16台,主要用于航空和地质测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以X—2型计算机测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迹,国家测绘局用X—2型计算机进行对珠穆朗玛峰标高的重新测定。

作为援外项目,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0年8月帮助阿尔巴尼亚培训实习生,并于1971年4月完成了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建立采用X—2型计算机的计算中心的任务。期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也派员参加了部分工作。

TQ—1型工业控制计算机1967年初,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设计、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派员参加设计工作的TQ—1型机,为一台二进制、定点、通用的晶体管数字计算机,用作工业控制。到1969年共生产了3台。TQ—1型计算机字长18位、主钟1兆、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