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第1页)

这部分的技术都由沃洛克领导,或者应该讲约翰博士,他喜欢人们这么叫。作为一名资深的PARC成员,他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就曾经独立的写出了一个消隐算法。

字符型的操作系统是不讲究什么二维三维的,比如dos、godson,它们只需要显示文本就可以了,具体的操作全由处理器完成,内存中移动的都是一行行的命令与文字。

到了图形界面时代,这就是个灾难,窗口的出现让cpu苦不堪言。经典的mac就是这样,所有图形的绘制工作都是由我们伟大而神圣的68完成的,任劳任怨,让我们对它表示一下敬意。一般的处理流程是这样的:所有图形的显示都是一行一行的,因此cpu先是在内存中寻找窗口的地址,然后将每一行的数据拷贝到目的地显示,重复这一工作知道一个窗口显示完成。

因此当一个窗口图形很大的时候,cpu的工作量则是成正比的增长,而我们每完成一个移动的操作都会让cpu重复这一过程,可以想见若是cpu不强劲那效果会是如何。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存,窗口所有的数据都是先在内存中然后被画到显示器上,这得占用不少的资源,这就是为什么512k内存的pc机不能支持windows系统,而mac则慢如蜗牛的原因。

沃洛克带领的开发小组则借鉴了游戏机的加速原理,利用专门的显示芯片来加速处理这部分图形数据,配合本已强大的k32处理器,立即让工作站如虎添翼。

至于MIT研究的窗口系统,这其中还有个故事。

话说经苏教授的穿针引线,长久投资了一笔钱,将图形操作界面的开发任务交给了MIT研究室,谁知道左等不来右等还是没影,每次询问的结果都是一个回答:版本不高,不宜发布。

一次两次长久还能容忍,但是都到了85年这玩意还磨磨蹭蹭就有点不对劲了,MIT研究室不出成果要钱还要的特别狠,这就让长久很不爽,于是特地去做了一次考评,结果却让他差点气歪了鼻子。

原来在MIT的实验室中,这套被命名为x-window的图形界面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形态,说的不客气点,就算拿出去卖都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可是MIT研究室却死死扣着不发。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x-window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所有运行unix的机器上完美实现,现在这个版本依旧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因此不宜发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