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艾苏恩-希茨菲尔船长(第1页)

这番话给了玛德琳巨大冲击。

灰雾区的情况是她结合目前能找到的所有记载、传说做出的推论,她本以为这些东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知晓的秘密,幻想着说出来以后能让这位少女侦探啧啧称奇。

毕竟她还记着对方是怎么套她话的,对于这种空有聪慧、外貌却“品行不端”、“过于狡诈”的女孩,玛德琳觉得自己有责任给她一点教训。

结果没成想教训没给成,受震撼的人竟是自己。

希茨菲尔很轻易的就接收了她的全部理论,并迅速在那个基础上推陈出新,做出假设:假如灰雾连接的那一边同样有海洋,那么这不光可以解释为何会有船只在雾气中失踪,同样还是一种预言——预言她们现在所身处的这片海洋,这里其实有可能隐藏着许多来自其他世界的新物种。

她不禁在脑海里勾勒逻辑:灰雾区是在不断变化的,除了锚定航道外,雾气的轮廓总是游离不定,一些船只在刚开始以为自己找到的是一条锚定航道并坚定顺着通路航行,结果开到一半通路两边的雾气墙溃散,浓雾渐渐遮蔽他们的视野,他们便顿时落入到一种极为凶险的境地里去。

在假设中,这种时候的灰雾区有更大概率和异界相连,弥漫的浓雾中可能到处都是空间通道。但因为那些东西是不可见的,水手们只能像无头苍蝇一般继续驾船在其中航行。

这个时候就不是在“迷宫”里航行那么简单了,简直是在布满水雷的海域航行,并且所有水雷都无法用肉眼发现。

那么能不能通过,能不能归来,真的就成了一件小概率事件。这同时能解释为什么越是远海航行的船只越难归来,为什么越是靠近近海的船只——比如实验性质的从近海闯入雾气墙,抖个小圈子再绕出来,这种操作却常能成功。

范围不一样,灰雾的面积不一样,内部的“水雷”数量不一样,几率自然也不一样。

但真正令人胆寒的还是那个预言——同样还是用本土物种来举例子好了,玛德琳这里想的是白鳍鲸,白鳍鲸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鲸鱼,体型较小,食肉,有海洋学家分析说白鳍鲸是非常凶残的深海猎手,他们曾经在比成年白鳍鲸体型大6倍的巨鲸骨架上发现了符合白鳍鲸牙齿的啃咬痕迹,推测这种鲸鱼在捕猎时会很罕见的采取集群作战——也就是配合。

在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智慧的象征。虽然白鳍鲸显然还没有进化出灵智的倾向,但它们能体会到的情绪远比其他物种丰富。

这使得它们和海里的大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