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胡桃继续描述,语言将希茨菲尔带回那个年代。
1943年,黑木镇,第一次魔像诅咒爆发,胡桃和拉法-皮西斯相继身亡……那年胡桃13岁。
但她和拉法-皮西斯认识的时间比那更早,那是在一年多以前,1941年的深秋,11岁的她被父亲亲自领着带到对方家里,哀求此人能收留女儿。
“皮西斯先生是一位绅士,他对穿着和仪态一丝不苟,尤其注重时间观念。”胡桃说道,“我会这么说是因为他每个星期六都会去镇上的教堂祷告,而我家的位置就在那条路的最中间,当我还非常非常小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坐在家门口看他往那里走,我数过无数次,每一次他的左脚都只迈了72步,两只脚加起来一共145步,一次不错,不多不少。”
希茨菲尔心想这样的人应该是极其有主见的,他明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放在黑木镇算鹤立鸡群了……她有些不理解为何这样的人——尤其胡桃说他是个“发明家”,他干嘛选择这样的环境。
这不奇怪,发明家即使到今天也不算老词,纳米亚或者说长夏的科技进度充其量是刚刚进入电气时代,在这期间民间会有很多奇人异事,也许哪天一觉醒来从能报纸上看到新兴事物。
而这种人——也就是发明家,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他们大多数都会选择一个信息获取更方便,交通运输更方便,物质条件更优渥的地方居住。
黑木镇也许不算寒酸,但和邻居维恩港相比就差太远了。
有些零件镇子上的五金店是买不到的。
这个拉法-皮西斯要么是个夸夸其谈的民科,要么就是个中翘楚,有实力自己解决一系列难题。
“你猜你们的初次交流应该不太愉快。”她轻声说道。
胡桃惊讶的看过来:“……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当时养不起孩子的家庭很多,您可能觉得弗洛街,乃至整片桥街区那一代生活着的全是穷人,但其实他们真不算穷了,真正的穷人应该是要为今天能不能吃饱去奔波的,那个时期的萨拉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哪怕是维恩附近都有许多。”
“所以可想而知。”她继续说,“如果皮西斯先生收留了我,第二天他门前的地毯一定会被其他人踏破,会有很多家庭想要把孩子送给他的。”
“他们不怕他是坏人吗?”希茨菲尔有些纳闷。
这种情况已经类似饥荒年代了吧?据她了解,只有历史上饥荒特别厉害的时期父母们才愿意这样割舍孩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