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季布后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收季节,今天帝国的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初步预测,今天帝国的粮食总产量比大丰收的去年还要增加半成左右。为了防止粮价大起大落,牛弘专门把大司农曹嵩叫来,打预防针,让他继续敞开收粮。
实际上去年的收粮帝国粮库还是略为赚了一点。因为收购价与卖出价差半成,扣除费用,赚三个点是肯定有的。粮食贸易消化了帝国粮库近三成的存粮。
帝国的农业目前还摆脱不了靠天收的现状,天气总不会年年风调雨顺。丰年多存一点,万一碰上灾年,应对起来底气足一些。更重要一点,宁可多花些钱,也不能打击庄稼人种粮的积极性,否则帝国的农业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豫章太守张英送来奏报,他组织试种的三种水稻品种产量到是平平,与原来的品种差不多。只是有一个品种的生长期特短,准备明年大面积试种。如果生长特征不会变的话,豫章一年可以种两季稻。
牛弘大喜。生长期短的水稻长江流域一年可以种两季,岭南可以种三季。这对于解决帝国的粮食问题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类水稻品种居然让张英找着了,这可非同小可。
牛弘给张英写了一封手书,告诉他,把这个品种好好培育。要是能保持这种短生长期的特征,大面积推广种植,就给他封侯。同时也警告他,不准弄虚作假,既使不成功,牛弘也不会怪他。
牛弘又下诏给帝国南方开发总指挥使,要他们协助和配合豫章太守张英的良种培育,组织北方豪族试种。
连续两年的粮食大丰收也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长期以来,人们把粮食当作一种财富,帝国的豪族家家有个大粮仓,粮食堆积如山。现在看来,把粮食当财富很容易贬值,去年的粮价暴跌让很多豪族心有余悸。
把粮食当财富还存巨大的管理费用。建粮仓要费用,粮食翻晒管理也要费用。要是霉变就是巨大的损失。
把粮食当财富是长期食物短缺造成的。以往,在青黄不接的季节,粮价都会上涨。大荒之年,粮食甚至是豪族进行土地兼并的最好筹码。那个时侯,中小农户为了度过饥荒,生存下来,不得已用很便宜的价格,卖掉土地,换来粮食充饥。
现在换了个新天子,世道变了。新天子爱天下子民,对外族都进行救助,对帝国百姓的救助更是不遗余力。现在帝国的粮库里,粮食堆积如山,要是没有碰上连续的灾年,想让粮价上涨是不可能的。
由于帝国大力提倡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