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章 又要让豪族放血(第1页)

汉人的教育可以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孝武皇帝更是开国家办教育的先河,采纳大儒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初期太学的规模很小,只招五十人。

孝武皇帝开办太学的初衷有两个,一是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二是开辟另外一条培养选拔官吏的途径。初期的太学生(老师叫博士,学生叫博士弟子)就有免税役的特权。

说起来,大汉帝国开办郡国学比太学还早了六年。孝景皇帝后元三年(前141年),蜀郡太守为了培养地方官吏,率先在蜀郡办起了郡学(哈,那个时期地方官还是有权的。可以自己弄一套编制,发放食秩。当然,那个时侯刘姓王爷与中央政权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可能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山高皇帝远的蜀郡)。

后来,孝武皇帝肯定了蜀郡的做法,并下诏令天下效仿。这样一来,大汉帝国建立了太学、郡国学和私学这样一种全国性的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就太学来说,到新莽时期,太学生就增加到万人。汉顺皇帝永建元年,又对洛阳太学进行了扩建,使得太学人数达到三万人。

然而,教育的繁荣并没有带来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纯粹成了一种装饰。甚至因就业问题,演变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体制外的政治势力,参与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使帝国的上层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内耗。

教育不仅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完全脱节,还成了打压如方士,医者等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的帮凶。因为众多的儒学者和太学生为了抬高自己,把实用技术一概贬为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已经走向了反面,成了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反作用力。

大汉帝国因教育出了大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只会(1$6$k小^说^网^手机站*w^a&p&.1&6&k.#c^N)议论政治,不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这些太学生又跟政客搅和在一起,组成了所谓的“党人”集团。他们与宦官之争本质是利益之争,对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进步意义。

学术界常常断章取义,对“党人”不惜赞美之辞,还弄出了个什么“士大夫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云云,完全是胡说八道!这些人研究历史完全是为了现代的需要,因为东汉“党人”是中国最早的反对党,正是这一点使他们象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客观来说,这些党人和太学生也不是坏人,他们要求有出仕机会,争取自己的利益也是正常的。畸形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