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甘于平淡的学者
建宁元年四月六日,太史郎刘洪上献《乾象历》。
刘洪可是与一般的儒者大不一样。他是大汉帝国的宗室子弟,年轻时由当地举孝廉后,任上林苑尉。本来这是一个既不用上前线打仗,又很容易获得升迁机会的岗位。可刘洪却醉心于数学、天文历法研究。孝桓皇帝延熹元年,刘洪应太史征,官拜太史郎中。那是一个专门从事天文观测和历法研究的职位。从品秩上来讲,属于平调,而且是从显要的职位调往常常被人遗忘的职位,但刘洪却很开心。
他不象郑玄、马融一类的经学大师。那些人研究经学(五经)常常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既使做不成显官,也要开馆讲学,获取虚名。还能靠门生故吏在帝国获得很大的影响力。象他这样的甘于平淡的人才真正具备学者之风。
在大汉帝国,主流的天文历法学者往往把图谶之说当作治历之本。刘洪却十分注重实测数据,以及合乎逻辑的推演,这种科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刘洪的推演中也难免受主流思维方法的影响,使得推演过程十分繁杂。为了提高运算速度,刘洪发明了算盘。那可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电子计算器出现以前,算盘是最快的运算工具。有了这项发明,加上科学的精神,使得刘洪的研究成果颇丰。
《乾象历》比以往的《四分历》更精确,精度提高一倍到一个数量级。具体来说,他推算出一年的时间长度只与实际差330秒,阴历一月的时间长度只误差4秒。在没有精密测量和计时工具的条件下,科学的推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太傅与牛弘谈起刘洪献《乾象历》一事时,牛弘觉得人才难得,决定见一下面。于是就召刘洪两天后入宫奏对。
在决定了召见刘洪后,牛弘自己却进入了两难境地。刘洪显然是一个既有科学精神,又十分执着的人;而且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天文学不是牛弘的专长,如果冒冒失失地跟刘洪谈太专业的话题,就有可能陷入被动。刘洪可是掌握了大量实测数据的学者。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把刘洪的研究方向引导到帝国最需要的课题上来。牛弘决定给刘洪设定三个研究方向。
一是计时工具。大汉的计时工具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展,从沙漏改进为水漏,配以浮标计时。但还是太过简略,计时精度太低。现阶段研制机械钟在技术上的障碍已经不大了。孝顺皇帝阳嘉年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里鼓车。那是一种计程工具,通过一套精密的木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