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阳光格外温暖,微风格外清晰。(www.16kbook.com)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生机,蓝天和绿地,让人忍不住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路上过往的行人脸上都洋溢着“五月”带来的笑容。
“驾!”随着一声轻喝,管道上缓缓驶来一架马车。坐在车辕赶车的大汉扭头对车厢里道:“周公子,行了半天可要打个尖再赶路?前面大约再有十来里就到苏州城界啦!”
“也好”车帘掀开一个英俊少年环顾了下四周道:“吃过饭歇息一下再走不迟。”
“那边用毛竹搭建的酒肆所做鱼脍乃是远近闻名遐迩地,不可不尝!”大汉手指前方道
当时的鱼脍其实就是现代所说的生鱼片。鱼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份,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唐宋两朝达到极盛,元明以后渐见衰微,到清末成为昨日黄花,终于从中国的主流饮食中消失。
鱼脍不但是当时王侯权贵宴会上的珍馐,也是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家中的菜馔。晚唐夏彦谦的《夏日访友》诗,纪录了他事先没打招呼,探访乡居的老友的情形。主人待客的食物中,就有生鲤鱼片:“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腊酒击泥封,罗列总新味”。宋代诗人苏轼与陆游都嗜好生鱼片,他们现存的与鱼脍有关的诗词分别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职,要到湖州办事,还未动身,先给湖州太守孙觉寄诗《将之湖州戏赠莘老》打招呼,诗中列举了湖州的美味:“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紫笋茶(即茶芽)与木瓜是湖州的名产,值得一提,但湖州的生鱼片不见得就比杭州的高明。苏轼的用意是提醒好友:招待苏某的时侯,可别忘了生鱼片。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游在严州(今浙江建德市)任知州,有一次在郊外看到漫山遍野白茫茫的荠麦花,憾叹良久后写下《秋郊有怀四首》。诗中回忆早年的农耕生活:“颇忆故乡时,屏迹谢车马。水宿依蟹舍,泥行没牛骻。作劳归薄暮,浊酒倾老瓦。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劳累了一天以后,喝老酒吃生鱼片,想必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陆游的故乡山阴在今绍兴市境内,南宋时期山阴农村的开发程度已经较高。但即使在偏僻的山区,生鱼片也是寻常菜肴。与陆游齐名的同时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家》诗,描绘了山村农家与世无争的生活:“稚子呼牛女拾薪,山妻自脍小溪鳞。安知曝背庭中老,不是渊明行辈人”。
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