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初遇长河(第1页)

南溪月站在大殿之上。

面前摆放着一本金光闪耀的书。

这就是岁月长河尽头的史书。

上面写着:两种传统之说,有的还与材料被揭示不够全面有关。

以往一直被认为属大型砍砸器系统的鹅毛口石器制造场,近年来在同它仅隔一条冲沟的窑子头地点,发现了和鹅毛口同时的遗存,但以细石器为主。

这只能由此得出窑子头与鹅毛口当是统一的同时生产两类制品的石器综合制造场。

新石器时代存在的农业型和狩猎型两类不同经济类型的遗存,其起因或渊源自当向前追溯,然而,从目前的材料看,则至少难以寻至旧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早期那样遥远的时代。

如此素源的话,那么,旧石器时代早期被确认存在的采集型和狩猎型两类经济类型遗存,又源于人类哪一时代!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文化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生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

黄河中游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端。

这里的黄土由于其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与供水性能,且土壤中蕴含较高的自然肥力。

虽然黄土地带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物的生长。

这些条件,就使得在这里种植谷物容易获得较高的收成。

总之,黄河中游的地理环境与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西亚地区的扇形地带接近,具备产生早期农业文化的适宜条件。

对仰韶时期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这时期的农业是经历了比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的阶段,黄河流域理应存在年代更早的农业文化遗存。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掘了磁山、裴李岗、大地湾、北辛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农业遗迹、遗物,为探索前仰韶时期农业问题提供了大批资料。

从地层提供的材料看,这类遗存都叠压在仰韶时期遗存堆积之下,碳14测定数据表明这些遗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一前5000年前期。

这批早期遗址都处于平原与丘陵或平原与浅山的交界地带,遗址的范围都不太大,形成的堆积也比较薄。

遗址内房屋分布稀疏,表明当时的村落规模比较小,人们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并不很长。

在这个时期的遗址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