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虚假下的真实(第1页)

按理来说人们消失这种诡异现象会引起混乱,但是在这种过于拥挤的地方,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是否有人消失,他们会以为自己走到了一个比较宽裕的地方、人太多眼花看错了。

即使结伴的人,也只会觉得是被挤散了,而不是离奇地消失。

更别说有所察觉的大部分人都在转身离开时步了后尘。

总之,现在展览厅内还没有混乱,依旧是和谐的参观氛围。

这就导致两个人想先到绘画区那边、看看有没有机会让张逸晨脱身的想法直接胎死腹中——人太多了,多得不正常,还都很认真地看着画像不愿意挪动,让人只能跟着人群慢慢移动,流速缓慢。

他们只好先把张逸晨放在一边,好好地观察今天的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是昨天就有异变的人物画们。光是陈韶能记住的那些个,就已经被他在人群中发现了不少,看来它们对人群的拥挤程度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个金发女孩这次没有穿工作人员制服,而是穿着画上那身草绿色裙子,笑意盈盈地与身边的参观者攀谈。她旁边的画框并没有倒下,只是空了,留下一片绿油油的田地。

人群中不断有人消失。

袁父袁母的画像此时却意外地平静下来,陈韶经过的时候听到有参观者在说父女情深、母女情深一类的话,但并没有激怒这两幅画。

而“生命”系列的十七幅画作,给人的感觉就明显和昨天不一样,虽然依旧是不会动的影像,但让人觉得它们都是活着的人。

借着人群和方芷柔的遮掩,陈韶举起那个小小的相机,对着袁父袁母的画像按下了快门。

定格后的画面和镜头里呈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画框中袁崇英的身体切实体现了什么叫做粉身碎骨,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被切得稀碎,辨别不出原本属于哪里,只有脑袋还算完整,却也脸颊凹陷、眼圈黑黝黝的,凝固的眼神中还藏着深深的恐惧。

照片似乎还原了对方死亡时的扬景,还很年轻的袁姿琴提着一把剔骨刀,就站在尸块边上。

而袁母孙佳玲倒是比袁崇英好一些,至少尸体是完整的,但同样神情惊恐。

画作是经过修改的假象,而相机照出来的是真实。这应该就是画展的参观守则上禁止摄影的原因了。

袁姿琴不希望有人发现真相,所以她改掉了其中一部分规则。

“您在干什么?”

有工作人员不声不响地贴了过来,直到站到他们身后,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