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利兆天的提议,其实是非常冒险的。
这个年头,新界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地铁只通荃湾。
其他地方,甚至都没规划开修。
一些偏僻的地方,连巴士都没有,交通全靠跑火腿。
“丁权”现在倒是好收,但收了之后,还是那个问题:
“谁买?”
霍景良眉头大皱,指点江山道:
“我曾经让人查过,港岛拥有“丁屋”权利的新界男性居民,大概有20万人左右。”
“拿粉岭来说,收购丁权连同地价,按现在的价钱,也要花费25万左右。”
“加上转卖手续、建筑成本,一幢“丁屋别墅”总成本至少都要35万港币。”
“费尽心力,或许能卖到40万,赚那么5万块?”
这也就是利兆天的提议。
霍景良同样欣赏利兆天,知道这小子是商业奇才。
要是马寿南的提议,霍景良恐怕已经开骂了。
而霍景良一番话,也展现出老霍对地产这一行的熟悉度。
他的话,是一点都没错。
这可不是新世纪,由于港岛市区饱和。
又有所谓“健康生活,自然环境”的噱头。
再加上交通便利,港岛市民们愿意去新界买房。
还是拿粉岭来说,新世纪收购丁权,加上转卖手续、建筑成本。
一幢“丁屋别墅”总成本约为400万港元
售价大概是700-800港币之间,利润可达到百分之100。
可这会儿太早了。
港岛人稍微有点钱,即便背着一身债,也会去市区。
毕竟没交通啊,你家连车都不通。
早上上班走三个小时路,你愿意吗?
就像我们的八九十年代,农村人是打破了脑袋,都想进城买房。
到了新世纪,才有人提出健康生活,空气环境等等。
才有了城乡回流。
让乡间别墅有了一些销路。
此之前,那些东西都是没人要的。
还是那个问题,不方便!
除非你选择种地不出来了,要不然极其不方便。
即便有公车的地方,每天等待时间加起来一个多钟头,坐车还要两三个多钟头。
只要不是傻瓜,宁可市区租房,也不会乡间买房。
丁权这东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