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坐落在皖南群山中的古老村落,它的名字来源于村庄南面一段黑色石头垒成的古城残垣。在苍绿色的群山怀抱中,数百座老式青砖瓦房屋相互依偎聚在一起。一条正街从东到西贯穿整个村庄,这便是远近闻名也让乌石人颇为自豪的“长街”。
街的东尽头则是乌石城另一要地——学校,这原是镇子最大的富户周家的庄园,民国初期捐出来作为镇子小学的校园。关系到全乌石基本民生的大队割米房和油坊在长街的西头。这条街上还有一家豆腐坊、一家剃头店和一家饭铺子。不过,饭铺子通常只在月中赶集那天才开张,平时只开个门脸卖些烧饼油条之类的简易面食。按照习惯,农历月中的那一天是集市的日子。这天,周围二十里的乡民都向这里拥来,此时的长街热闹程度可是和上海南京路不相上下啊。
古时候乌龙河曾经是一条宽阔的深水大河,长江中的大型木船可以经青弋江逆流而上再通过这条河流直达乌石城。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条水道无疑是重要的,那时浙闽一带的商人常常通过一条现在已湮没在丛林中的古道将货物运到乌石,再通过水路运往北方。为了防备和剿灭来自山野的“绿林们”,从唐朝起官府便在这里筑城扎寨,乌石城成了皖南一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北宋末年,宋朝官军曾经在这里和方腊起义军进行过极其惨烈的战争,村寨南面的一座叫万头冢的土山据说就是由被杀的起义军将士一万多颗头颅堆砌而成的。这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真伪已无从考证,不过万头冢夜晚时常出现的磷火确实够瘆人的,胆子小的人从来都不会去那里。
随着历史的脚步,山上流下的沙石逐渐的堵塞了河道,乌龙河老了,变成了一条季节性河流,因河兴起的乌石城也随河苍老而衰败,今天的乌石城已成了交通闭塞的山乡,只有山寨后面一段黑色残垣还在默默地述说过去的时光。不过,虽然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和周围的乡村相比它仍然是高高在上,现在四乡的农民去乌石赶集还说是去城里呢,乌石城里的住民也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镇子上,从不叫它村子。民国时期这里还设乌石乡,直到五八年人民公社时才降格为乌石大队。文革开始,换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卫东大队。但除了干部和少数觉悟高的人,一般乡民还是习惯叫原来的名字。现在乌石大队,不,应叫卫东大队,除了下辖本村镇的六个生产队,还管辖着周围的王家坳、洪村等五个生产队,人口有四千多人,这可是A县最大的大队,不过也是A县全县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大队。
由于交通的缘故,这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