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往事不堪回首(第1页)

张老师出身于一个读书人家,她的名字燮柔还是她当过秀才的爷爷给起的,取自《书?洪范》中“燮友柔克”一词,意思是希望她一生和顺,以柔顺见胜。但这孙女儿却时乖命蹇,还未出生,上面三个哥哥害瘟疫死了两个,到三岁时她当教书匠的父亲又中年早逝,从此这一家人就靠母亲独自支撑。祖上没有留下土地,也没有留下其它什么大的家产,母亲带着她和长她十岁的大哥只能依靠做手工活和变卖家中一些小物件艰苦度日。抗日战争暴发那年,在外求学的大哥突然和家里失去联系,过好几年才知道他去了延安,去投奔一个堂叔。这个堂叔在大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了,是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人物。这样家里就剩下她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母亲虽然是旧式妇女,没念过书,但却是个明白事理的女人,尽管当时生活极其艰难,但仍然让女儿读完了中学。为了能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张老师中学毕业后留在了故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一直到解放初期母亲病故她才重拾学业。五零年她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她分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那里她认识了她的丈夫,他大她九岁,是个治学严谨的人,在中国历史和古印度历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虽然四十不到,却已是当时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权威性的人物。他们在一起作为同事相处了好几年,他很喜欢她,但腼腆的性格使他不能对她有所表示。虽然她也同样的喜欢他,但作为一个姑娘,她能怎么办呢?终于有一天有个同事看不下去,替他们捅破了窗户纸。婚后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尽管有时候他们会为学术问题争的脸红脖子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张老师对丈夫的观点非常赞同,所以她也参与到了其的写作过程中。这篇文章是以他们夫妻的名义发表的,刚一出来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文章中带着马尔萨斯气味的观点明显的有和毛主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唱反调的嫌疑存在,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义愤——特别是在历史研究之外的人群里。每天都有反对他们的文章发表,她的丈夫有时也写些东西予以回应。开始张老师对这些并不太在意,以为这只不过是普通的学术争论,并没有牵涉到现今的政治。但到五七年下半年,风云突变,周围的一切都变的严峻起来。对他们那篇文章也开始上纲上线,原来自发零散的批评也改成了有组织的批判,调子也变的越来越激烈,说那篇文章是西方资产阶级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中国版,是为反动文人马寅初明目张胆翻案,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她的丈夫出身地主)炮制出的反马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