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扫荡余孽(第1页)

外蒙战事结束后,巴特尔统帅5000人马与刚必的部下,第45师一旅少将旅长同仁率领的2000人马,一同前往乌里雅苏台。刚必要求巴特尔把蒙民自卫军总部,放在乌里雅苏台,另外分出一支人马,进军唐奴乌梁海地区,整合当地部族,必须牢牢地控制这一地区。

而同仁的人马,这次去乌里雅苏台,主要是整编那里的清军,然后移师科布多,接收科布多城的清军。一方面与巴特尔在唐奴乌梁海的人马有个呼应,二是把半只脚踏进了新疆。眼下乌里雅苏台有千余清军,科布多有300余清军。

大军一路西行,到达察察尔莱格,正好走完一半路程,巴特尔留下500自卫军驻防。然后和同仁的人马继续西进,到达乌里雅苏台时天已经转冷。同仁稍作休整,接着全部人马挥师科布多城。

巴特尔和当年的四个小伙伴,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以有三位英勇战死。如今只剩下巴特尔和另一个叫腾格尔的伙伴。休息几日以后,巴特尔又命腾格尔率领1500名骑兵,沿着西北方向,向唐奴乌梁海的基吉进军。

乌里雅苏台,历史久远,在成吉思汗以前就是连接古丝绸之路与南西伯利亚和俄罗斯的重要十字路口。来自中国的商品经乌里雅苏台进入叶妮赛河流域。

乌里雅苏台是清朝在18世纪末期正式建城,并设置将军府与库伦、科布多并称为漠北三大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作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清朝把最高行政所在地设置在这里。

同时乌里雅苏台又是一个商业重镇,有4条古老驿道通向这里,其中张家口经库伦到乌里雅苏台这条古老的商道尤为活跃。从内地来的大宗生活用品,源源不断输送到这里,外蒙战事结束后,这条古老的驿道又换发出勃勃生机。

在通向乌里雅苏台的古老驿道上,活跃着一支庞大的商队,据说有五千之众。每年的交易量不完全统计,赶回的活羊近100万头,马匹也有两万多匹,仅跟随商队的狗就达到上千只,这支庞大的商队就是漠北上赫赫有名的“大盛魁号。”

乌里雅苏台土城墙外,有一条长达十几里的护城河,令人称奇的是,护城河的两侧,竟然使用竖起的,数不清的圆木桩做护墙,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蔚为壮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前乌里雅苏台将军奎芳以经离任回京,民国政府新任命的督办还未到位。巴特尔率领大军到达乌里雅苏台后,把司令部临时安置在将军府内。城内商旅如云,买卖兴隆。沿街的商铺林立,车马店众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