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从木筏上霍然而起,向河岸上眺望,只见四周夜色浓郁,除了那处火头,并没有大军进击的重重火潮。侧耳倾听,除了河水哗哗的淌流声,风中也并没有号令兵士进退的鼓角声。而且自那处火起之后,绵延起伏的远山上也没有接连而起的烽火。显然那处火头既不是敌人设置的警戒烽火,也不是敌军突袭的讯号。但那处火头却突兀的出现在河岸旁,确是让人迷惑不已。这时前方传来夜枭尖锐而短促的呜鸣,那是河岸上探马传来的消息,显示前方并没有发现敌军。
吴晨打了个手势,命云仪率领几个亲兵过去查看。又低声传令,命大军向河岸上靠去。大军全部上岸时,云仪等人已从山腰处返回。一名亲兵先跑了过来,低声禀道:“禀公子,放火的是个书生,他说有要事要见公子。”
吴晨笑道:“文师,你认为呢?”苏则微微一笑,说道:“是有人想效仿弦高劳军之举。”
春秋时,秦国秘密派军越过滑国进攻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听说此事,便牵了十二头牛去见秦军的将军,说是奉郑伯之命前来犒劳秦师。秦军将军以为郑国早有防备,不敢再去偷袭,随即领兵回国。苏则所说的正是这个典故。吴晨笑道:“那就看看这个弦高到底准备了什么样的肥牛来劳军。”高声道:“让他过来。”
一名儒生在云仪等人押解之下走了过来。那儒生的年纪约在十七、八岁上下,额头高隆饱满,眼睛虽然略小,却是熠熠有神,在众兵丁围拱之下,神情却从容不迫,若不是脸上稚气未退,倒很有一番雍容大度,指挥若定的气势。
那儒生走上前,一揖到地,说道:“草民太原阳曲郭淮郭伯济,参见并州大人。”
吴晨吃了一惊,心道:“不会这么巧吧!”要知郭淮是三国后期魏国的名将重臣,是诸葛亮北伐时的主要对手之一。按历史所载,郭淮方策精详,明智策深,尤其战略眼光奇佳,诸葛亮多次惑敌之计,都被其识破,是个极为厉害的角色。心中暗自惊疑,不由又上下打量了一下那儒生。只觉此人除了额头略有些高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心中随即释然,忖道:“应该只是同名之人。这几日先后遇到夏侯惇、刘晔,曹纯等人。遇的名人太多,竟然有些疑神疑鬼了。”心中不觉好笑,说道:“小兄弟既然是并州人,那就不算是外人了。不用多礼,有什么事尽管说吧。”
苏则道:“此处离武功县城已近,你在此放火,恐怕不是想和并州大人商议治下之事。依我看,为武功守军通风报信是真。”
郭淮急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