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峰1983年6月17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02年9月考入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次年从该校退学,离开北京。现居住在上海。著有长篇小说《维以不永伤》、《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以及短篇小说和散文数十篇。
我还在十一中的时候学校布置过一篇作文,就是选择本单元的一篇小说写评论。其中的用意很简单,无非是将老师上课时分析给你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往稿纸上罗列成一千字就可以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再结合一下最近的经历来个"现身说法"就会使老师更为高兴。请注意,就我所知语文教育从来没有和文学有过任何的联系。可惜我高三最好的朋友周贺(为了感谢他对我许多的慷慨馈赠,一年后我把他的名字弄到了《维以不永伤》里)偏偏要从文学的角度来写。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死后见阿Q》,大致说鲁迅死后魂游周庄,碰到在河畔晒太阳的阿Q,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对话。在那里阿Q一直抱怨为什么鲁迅一开始就没将他当成一个真实的个体来对待,而是把他写成了一个自私、势利、懦弱,以及代表一系列卑微词语的符号。将汉人所有的劣根性聚集到一个小人物身上对作者而言的确是件省力又讨好的事情。然而人是有血有肉的(即使只是虚拟的人物),这使得小说的声望越高,它本身艺术上的价值反而会越少。对了,我记得《死后见阿Q》通篇都在效仿《阿Q正传》的文体。这么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试图证明《阿Q正传》那种戏谑讲故事口气根本就不可能讲出一个可信并且值得去尊重的人物,即使是鲁迅本人也不例外。
说实话,让作者掉进故事里或者是任由小说人物跑到作者面前的这种戏剧反讽已经是相当老套的手段了,不过我得承认自己的确没有周贺那样的勇气敢在一篇作文里玩一些超过语文接近文学的花样,甚至冒昧地指责稳坐神殿的思想教父的胆量,这也是我乞求十年也无法得到的。不过庆幸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很开通--插一句,第二年初若不是他的一再坚持,我父亲绝不会允许我去上海("那么远的地方!还说着那么奇怪的语言!")参加一个莫名其妙的("像商品推销书一样寄到家里的复赛通知!")作文比赛--他给这篇作文批下了从师以来惟一的满分:60分。
按理说,之前配上带有班主任风格的等待英雄的开场白,之后有七十三名同学激动的掌声,周贺上讲台朗读应该是一个荣光备至的事情。然而周贺是那样的一种人,在操场他可以口不停歇地骂上二十分钟直到对方跪地吐血,可是到了讲台上他却摆脱不掉先天性的文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