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像一个记录者,记录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1985年5月20号西单二号独门大院。
院内花草繁茂生机盎然,天井处中飘着几片荷叶点缀,使得这处独门大院分外雅致。
一个三十来岁模样的儒雅青年,靠在院中水桶粗的黄花梨树下看着报纸。
四九城体育报,“5月19号四九城球迷,因不满国足比赛成绩而恼羞成怒,引发了暴力打砸抢.......”
张建军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就算重头走一遭足球还是那个足球啊。
放下了报纸看向了四九城的天空,深邃的眼神仿佛看破了虚空。
六五年穿越,现在是八五年刚好二十年,从当初十八岁小伙到现在的三十八岁中年。
岁月在他脸上好像并没有留下痕迹。
这还是张建军故意改变容貌,否则还是当初那个少年模样。
为了不让邻居发现这一端倪,只能用法术伪装。
内地这么多年的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自从七七年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内地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接着就是恢复高考让有志青年有了希望。
80年代初期个体户的出现,成为另类的一群人,他们做着小买卖,甚至挑着货郎下乡。
当时还被很多有着铁饭碗市民鄙视。
接着就是私营早点,饭店的出现,让这个鄙视链逐渐扩大,认为这都是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结果一两年后的情况,让这些群众惊爆了眼球,很多个体户每月的收入是工人好几倍。
异样的目光变了羡慕嫉妒恨。
一个新的名词在四九城开始流行,那就是个体户“款爷”。
六十年代人人都羡慕的自行车,到了八十年代后,在上班的市民当中已经普及,内地一下子变成了自行车的王国。
每到下班的点自行车大军犹如浪潮,汹涌的奔流在每条大街小巷,如果说六十年代是火红的年代。
那么八十年代则是希望的年代。
自从去年四九城大学生一句“小平您好”,内地就拉开了发展的浪潮。
随着第一家私企的出现,小工厂就像雨后春笋般逐渐开始萌芽。
虽然私企在城市内的发展还不均衡,但这也让市民的眼光逐渐转变,原来铁饭碗并不是唯一出路。
经过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老百姓对于新鲜的事物眼界开始拓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