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琉球之战(上)(第1页)

十四天前,日军在嘉手纳登陆,中国海军陆战队守军给与日本登陆部队重大杀伤。血战一天一夜,中国军队向南部的中头郡防线撤退。

中头防线,位于琉球本岛南端那霸和嘉手纳之间,东西宽度只有不到六公里。华军依托这里的丘陵地带,构筑了绵延的地表和地下防线,而后方六公里处就是华军的重炮要塞。

日军在嘉手纳的登陆持续了一周多。

依靠滩头输送和简易人工码头,渔港的运输,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团,陆军近卫第二师团,陆军第十三师团终于完成了登陆。三个师团的日本军队,依托近在咫尺的补给基地,逐次展开兵力,开始了向南方华军主要防御体系的试探进攻。

日本舰队,利用其舰炮射程的优势,再一次扮演了重要角色。日军的穿甲弹重点压制华军的永久和半永久要塞化火力点,而榴弹则把华军的堑壕体系炸成了一片烈火肆虐,弹片如雨的地狱。

琉球之战,自这一刻开始,正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不约而同的,日本也好,中国也好,都在这里展示出了大炮兵主义军事哲学的雏形。双方的舰炮,岸基海防加农炮,榴弹炮,各种小口径速射炮,迫击炮,把这个狭小的战场彻底变成了步兵的地狱。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爆炸的闪光和炮口的喷焰都把这个战场照如白昼一般。此起彼伏的信号弹,照明弹,穿梭如雨的曳光弹,四下里燃起火海的燃烧弹,让参与战斗的军人们经常搞不清白天与黑夜的区别。

华军布置严密的雷区,鹿角,伏地铁丝网,密布的交通壕,特别加固的堑壕,隐蔽部,射击掩体,半永久观察所,在凶猛的炮火打击之下,逐渐变得面目全非。而日军步兵也同样遭受了天罚的打击,在华军飞艇的远程校射之下,日军的进攻集结点一再后撤,他们也被迫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工作业,以便更安全地获得接近华军的进攻出发点,达成攻击的最大威力。即使这样,日军的步兵,靠近前沿的一切活动和不活动的目标,都经受着华军重炮的洗礼。人命变成了彻底的数字,又进一步成为了令人目眩神迷血压升高的恐怖数字。日军也好,华军也好,在惨重的伤亡和巨大的弹药消耗面前,都变成了彻底的机器,只是机械而冷漠地不断追加筹码,试图迫使对方在最后一刻放弃,从而赢得这场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斗。

嘉手纳。日本南方派遣军司令部。

近卫第二师团师团长大岛久直中将挎着军刀,带着几个军官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一进司令部就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